福格行为模型1
用、驱使我们采取行动(从使用牙线清洁牙齿到跑马拉松)的过程。了解了福格行为模型,你就能分析具体行为的产生原因,
而不会再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错误的原因(比如性格缺陷或不够自律)。你也可以用这个模型设计出一套能促使自己或他人改
变行为的方案。福格行为模型当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同时出现
的时候,行为就会发生。动机是做出行为的欲望,能力是去做某个行为的执行能力,而提示则是提醒你做出行为的信号。我来
举例说明一下。2010年,有一次我在健身房健身,边踩椭圆机边听珍妮·杰克逊的歌时做了一件事,这对一个每分钟心跳
超过120次的人来说是一个奇怪的行为:我向红十字会捐了一笔钱。我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我收到了一条募捐短信。把
我在那一瞬间做出的行为拆解开来,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行为——通过红十字会的短信,向海地大地震的灾民捐了一笔钱
。· 动机——我想帮助这场灾难的受害者。· 能力——通过短信来捐款很简单。· 提示——我收到了红十字会的短信提
示。在这个案例中,3大要素同时出现,于是我做出了行为:捐款。但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没有出现,那我就极有可能不会
做出这个行为。我捐款的动机很强烈,这是因为各大媒体对地震灾情的报道铺天盖地,令人痛心。那能力呢?如果红十字会换
一种方式联系我,比如打电话邀请我捐款,并让我提供信用卡信息呢?我当时正在椭圆机上运动,钱包放在车里,所以很难去
执行这个行为。提示呢?如果捐款者压根儿不用手机怎么办?如果红十字会以邮件形式发送募捐信息,结果却被我当作垃圾邮
件,连看都没看怎么办?那么,我就不会收到募捐提示。没有提示,就没有行为。还好,红十字会助推了我一把。我早就想捐
款了,而红十字会让捐款变得更简单。无论组织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完美地设计出了鼓励捐款行为的MAP要素。捐款
的并非只有我一个人。红十字会的短信募捐活动非常成功,仅在刚开始的24小时内就募集了300多万美元,一星期后更是
超过了2 100万美元。红十字会,做得好!总而言之,我在这本书中将重点讲述我的模型和方法,以帮助你迎接改变的挑
战。我在早期向别人讲述福格行为模型时,提到它具有普适性,人们往往会有些怀疑。他们觉得,仅有4个字母的模型不可能
解释得清楚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行为。毕竟,行为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怎么能都适用呢?很多人无法理解自己的网购
行为和健身行为有关联。人们认为,健身是一种挑战,因为健身方式有一定的复杂性。他们还认为,如果是那种很容易就能做
出改变的行为,比如以前习惯把外套放在栏杆上,现在变成把外套挂到衣橱里,那么它和健身相比必然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差
别。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行为就像是不同款式的自行车,虽然外观不同,核心机制却是一样的,都是由车轮
、刹车系统和脚踏板构成的。但即便行为的组成要素是一样的,也不代表它们给人的感受、表现形式和行动都是一样的。此外
,令人愉快的行为和有挑战性的行为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有时候就像是独轮车和自行车的区别。人们一开始根本无法看出两
类行为之间有什么关联,但对于想要改变行为的人来说,这个概念至关重要。我几乎每个月会举办为期两天的行为设计训练营
,旨在帮助商务人士学会创建有效的解决方案,涵盖健康、财务安全、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参训学员们绝大多数都会把课堂
所学应用到个人生活中。因此,我经常会用个人案例,让学员们做一个练习。我会让大家说出一个毫不费力就能养成的好习惯
,以及一个令他们苦恼且想要摆脱的坏习惯。学员们讲过很多很棒的个人习惯故事,但有一次活动时,凯蒂女士的故事指出了
两种行为表象有别的关键。凯蒂是一个很有才干的高管,管理着数十名员工和1 000万美元的预算,她的工作效率和她的
好习惯息息相关。凯蒂每天下班前都会整理办公桌,这是她的固定习惯。结束当天工作并关闭电脑后,她会把文件摆放整齐,
并把便利贴规整为“待办”、“已完成”和“处理中”3类。整理好办公桌,把椅子也推进去之后,凯蒂才会离开办公室。次
日上班看到办公桌时,凯蒂都会有种精力充沛的感觉。这一切都在提醒她自己已经做好准备开启新的一天。我问她这个习惯是
不是她有意培养的,她说不是,她只是在某一天突然就开始这样做了。关于整理办公桌的这个习惯,凯蒂并没有想太多。她甚
至在养成这个习惯很久之后,才发觉自己拥有一个好习惯。可是,当我问她有没有想改掉的习惯时,她很激动。“在床上刷手
机!我讨厌这个习惯,但就是停不下来。有时候我躺在床上刷Facebook会刷到忘记去运动。”凯蒂告诉我这都是因为
她用手机来设置闹铃。每当闹铃响起时,她就会拿起手机开始浏览。我问她把闹铃设在了几点。凌晨4点半!年初的时候,凯
蒂决定每天都去运动。有时候她确实去运动了,但大多数时候她都没去。这并不是因为她放弃了,而是因为她虽然起床很早,
但时间都被数字旋涡吸走了。手机上那些红色的未读标识需要她去点开。点击一下就会打开一个视频,然后又带出一串评论,
接着又是另一个视频,再然后5点半的闹铃就响了。新的一天开始,她又没能说到做到,自责感和内疚感油然而生。凯蒂并不
喜欢陷入这种模式,但她相信,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自己都能够掌控生活,或许偶尔的松懈只是她的“精神力”刚好耗尽了吧。
清理办公桌和狂刷手机,我们把凯蒂的这两个习惯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两种行为,让凯蒂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种行
为让凯蒂感觉良好,也让她如愿以偿,变得更加高效。整理这个行为已经变成一种自动自发的习惯,她根本无须多想就能做到
。相比之下,刷手机的习惯虽然令她当时很尽兴,但事后却会让她感到自责。在床上刷手机让她很抓狂,但她还是控制不住自
己。这两种行为带给凯蒂的感受截然不同,但它们的组成要素却是一样的。所有行为都受3大要素的驱动。我希望凯蒂知道,
她的“精神力”或意志力并没有耗尽,其实是她爱刷手机的这个习惯形成了一道障碍,而她的运动行为在设计上也有问题,所
以才没能养成运动的习惯。请记住,行为的发生,需要动机、能力和提示这3大要素同时发生作用。这个模型具有深远的意义
。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都有不同的动机、能力和提示。动机或能力可能会因为文化或年龄不同而在具体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没
有关系。世界虽然无限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其中的现象,再通过剖析来形成通用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