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练字文章 尽信之,必无知

尽信之,必无知

2019-04-23 22:28  浏览数:1099  来源:binge

2300年前,“亚圣”孟子便说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被后世作为读书思考
的至理名言。今天,当人们在知识与经验、科学与伪科学面前遇到选择的困境时,回过头
去揣摩孟子的这句话,便会发现,书只是一个代称,其所传达出的逻辑才是普遍存在的真
理。所以,不管是经验也好,科学也罢,都遵循同样的道理:尽信之,必无知。
1686年,牛顿力学体系创立,并迅速深入地运用到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他的
绝对时空观念,在二百年间未被置疑过,故也被视为最后的真理。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
迈克尔逊做了一个著名的光学实验,首次使牛顿力学的基础“绝对时空”处于尴尬的境地,
因为实验结果证明牛顿的绝对空间及以太并不存在!绝对时空于是成了疑问。1905年,爱
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又给予迈克尔逊实验一个新奇的合理的解释。如果说牛顿经典力
学有一天都会沦落为“伪科学”的境地,那么还有哪一种科学可以不经过验证而永驻真理的
殿堂。难怪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会对科学做出这样的评价:“科学经常是错的,而伪科学倒
有时是对的。”
爱因斯坦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观点很早就被关注,后来还被授予诺贝尔奖。而像
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超前提出“气体分子理论”的英国科学家沃特森,不仅观点没有受
到重视,而且人生境遇也多以悲剧结尾。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所长尼克·博斯特罗姆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类的科技能力与人类运用这些能力的智慧正在展开一场重大比
赛,我担心前者可能会遥遥领先于后者。”事实上,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尴尬的地
方:一方面,科学发现层出不穷,技术进步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人们在各种不同的科
学、技术面前盲目取舍,最后把自己都搞得晕头转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否意味着人们要尽量少看书呢?事实恰恰相反,只有那
些博览群书、知识架构比较牢固的人,才能在书里分辨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同
理,人们要想对科学的真伪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自己所关注对象
的各种信息。当然,书有经典和糟粕之分,传播信息的平台也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别,如果
总是从诸如朋友圈上获悉各种小道信息,得到的认知自然偏颇。所以,“尽信之,必无
知”并非要拿出大丈夫舍生取义的精神将自己的怀疑主义发挥到极致,而是在怀疑的过程
中,多方位地从专业的平台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理性判断。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被贴上了太多的标签,比如“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等。有些信息出
于知识分子的良知,有些知识纯粹只是投机分子的生意。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判断,要么你会被无穷无尽的真假折磨成疯子,要么会被反反复复的对错折腾成神经
质。“尽信之,必无知”只是我们形成理性判断前的一个建议,而具体的做法看似老套,但
屡试不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