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
老子身处乱世,面对百家争鸣,你说每一家都提出了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做事,这么多的
声音中,我应该听谁的呢?我应该相信谁呢?这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可以决定文明的方向和
人们的价值观。所以老子首先也从这个问题入手,开篇第一句他就提出了根本标准,叫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什么意思呢?他是说具有上乘之德的人,他不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他才具备了真正的德。而具有下乘之德者,处
处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不具备真正的德。那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一旦你开始努力地表演你是一个品
德高尚的人,你给人发个红包就要别人给你鞠躬,然后你做一点善事就恨不得表扬信贴在脑门上,那这叫作主观意志的加入,
就是你做这件事是有目的、对象和方法的。在老子看来,这就不再是真正的德,而只是人为造作的下德。所以真正拥有上德的
人,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冲着德去的,他不把自己的行动施加给任何一个人,只是像吃饭、走路一样自然地去行动,就能
够有利于大众。所以德就是一种本性,而不是任何外在的目的。这个大家理解了吗?依据这个标准,老子把德划分高下,然后
就对人的行为、处事、准则、概念重新进行了排序。那你说怎么排序呢?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真正接近圣贤的人,在他的品性
中依次的排序是德、仁、义、礼,排在第一的是德,它最核心,就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也就是说,德是无目的的、无对象
的、不求回报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个在孔子那里也有过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就是德。但是老子这
里其实他讲的德更进一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样的,你不愿意受疼,你也不应该让别人受疼。你不愿意被骗,你就
不应该骗别人。但是《道德经》里面的这个德更进一步。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对的,但是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就是你喜
欢吃苹果,你天天逼着孩子吃苹果,然后你不喜欢打游戏,那么孩子也不能打游戏,这就叫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因为期待是
一种微妙的“暴力”,一旦你把自己的意愿施加在别人身上,往往会因为“我是出于好意,我是为你好”,而更加不知收敛,
实际上你没有尊重他,你没有平心静气地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那一旦有了施加意愿的对象,你就会期待说这个人得
对我有所反馈,那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束缚。所以在老子看来,最好的德就是无为。这个无为不是指你不管教他,什么都不做,
把他扔在地上,而是说你不要去违背他的心愿,约束他的思想,影响他的独立判断。那么排名第二的叫作仁,就是儒家的那个
单人旁两横的仁字。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什么意思呢?就是仁是要施爱于别人,就是要对别人好。一个仁君、一个仁
者,医者仁心,其实都是要用温暖、包容和爱来对待别人,但主观上是不求回报的。但是仁为什么排在德的后面呢?因为仁是
有对象的,所以仁次于德。那么排名第三的是什么呢?义,桃园三结义的义。《道德经》里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这在说什
么呢?就是当我们施行义举对待别人,当然会对别人有帮助,但义是有对象也有目的的,施行义举的人也会希望得到回报,这
个叫作互助互利。所以我们社会上的很多规则,包括一些功德,其实都是在指向互助互利。说你不想吃有毒的东西,所以你不
要给食物里头掺一些不好的东西,对吧?我们都不掺,然后彼此就都对对方有了信任,有了好处,包括很多人义卖、义捐,其
实是希望别人有难的时候,你伸出手,那么一旦你也处于这个境地,也有人对你伸出手,这就是一个公序良俗。排名第四的是
什么呢?是礼,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它就是在讲即便是最上乘的礼,那你施于别人,如果得不到回应的话
,你就是要举起胳膊强迫别人遵从。因为礼是一种维护秩序的行为规范,它具有强制性。所以在这里我们会发现,礼是具有一
部分的法律属性的。比如说我们不能闯红灯,那你说这是要遵守这个礼,可是有人说非要闯红灯,怎么办呢?那你必须强迫他
,必须制裁他,这就是老子心目中的排序。说完了这个排序,老子后面就在感叹,他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这段话在说什么呢?老子觉得很悲哀,说你看我把这件事分出了高下,
其实我心里是很不高兴的。为什么呢?因为把人类天性中的德拿出来进行讨论,就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道,这本来就是很不自
然的状态。就像是一棵树,叶子、树干、根须它都是有用的,你不会拿出来互相对比优劣高低,说这个叶子比那个根就好,不
是这样的,这不自然。只有当这棵树失去了生命,要被人砍掉,做成器物分割的时候,大家才会说我现在要做一个桌子,说这
个树干更好,比叶子好,这叫择其才而用之,才出现了比较。所以天下无道,就意味着失去了自然的状态。失去了自然的状态
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我们就会看到种种的怪现象,比如持刀对待无辜的孩子、在食物中添加违禁品、熬夜加班、不停地补
课、对微风和鸟鸣失去了感觉……这些都是不符合道的行为,失去了一个人原本自然存在的向善之心,最后就一级一级地降下
来,从德到仁,再到义,降到礼,人的行为需要通过约束才能够维持社会的安定。在老子看来,这就已经是祸乱的开始了,如
果每一个人都遵从道,那么实际上就不会有这些事情。这当然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标准,但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其实是很关心
社会现状的,他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而且他通过写《道德经》就是要试图寻找到解决之道,解决那些怪现象,解决让他看
不惯的那些状况。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很多人说老子提倡无为,这就是逃避现实,这跟我们现代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但是毋庸置疑,老子的那个标准是非常高的,在他看来德是最高级的品行,它就接近于道了。那么
德到底是什么呢?老子还是给出了解释,他说道生之而德畜之,意思是说道生成了万物,那生成万物之后又怎么办呢?就要依
靠德来蓄养万物。所以道和德就是万物存在和长养的本真。所以老子又说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这个玄德两个字熟悉吧,刘备、刘玄德,他名字可能就从这里来的。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呢?老子就讲,说生成万物而不占
有它们,成就万物而不掌控它们,统领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远的德。这段话讲得非常好,所以大家可以把这个话反
复地读几遍,尤其是在家里面,我们如果按照这个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自己的家人,对待自己的朋友,我们就会发现所有
的关系都很和谐。在老子看来德是什么呢?他说德存在于万物之中,但不操纵万物,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因为它的存在
,万物就拥有勃勃的生机得以成长。既然德这么重要,是万事万物的生机和源泉,我们怎么做才能不失去德呢?老子给了答案
,说三层状态。第一层叫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思是我们虽然知道雄
的、强的这个非常厉害,但是如果我们不是那个品种,就要安守雌的、弱的。你说这个雌的、弱的怎么就好呢?你可以成为接
纳天下万物的溪流,它虽然有力量,但是从不把这种力量施加给别人,所以上善若水,就是说水包容万物。如果你像水一样,
这种永恒的德就不会失去,就会达到纯真柔和的婴儿的状态。我们看那个刚刚出生的小婴儿,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他觉得不
舒服就可以大哭,开心了就咯咯咯地笑,他只观察世界,不做道德评价。所以老子觉得婴儿的状态就是自然的德的状态。知其
荣,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这里这个三点水一个稻谷的谷,我们以为它念浴,沐浴
的浴,但它在这里读作谷,它就是山谷的意思。那这段话在说什么意思呢?说我们虽然知道崇高,那个高山是那样的,但我们
要安守卑下,我们要成为容纳汇聚万物的山谷,这样永恒之德就会一直充足,归附于朴实的浑然如一的境界。第三段叫知其白
,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你说这是在下围棋吗?和知其白,守其黑有点像。所以
围棋是有哲学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知道清白,但是我们要安守暗昧,就是知道白,但你在黑暗中怎么样呢?你就守住,
就能够具备没有极限没有边界的德。所以你看这三段话,其实都是在强调你怎么样守住自己,划好边界,不被外界干扰。老子
说刚强就一定好吗?德偏要柔弱。崇高就一定好吗?德偏要卑下。清白就一定好吗?德偏要暗昧。德并不是站在它们的对立面
,德是包容这一切,德没有二元对立,德是同时存在于黑暗和光明之中,德是同时存在于崇高和卑下之中,德是同时存在于柔
弱和刚强当中。因为真正的德就是这样,它浑然如一,接纳一切,不做评价,不分高下。在佛经里,这个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个指的就是最高境界,它叫作没有分别心。老子最后就总结说夫大制无割。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完备的制度是
不会对万事万物进行分割的。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非常平等,我们可以一视同仁,而不要有什么好坏高下之分,不要分你
是什么国家的人、你是什么眼睛的人、你是什么学历的人、你出生在哪里哪里……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分别心,有不必要的歧视
、有不必要的攻击、有不必要的损坏……在老子看来,万物出于道,同于德,也就是说分辨世上的贤愚贵贱,就好像妄自毁坏
好端端的围墙,而在上面种上蓬蒿杂草一样,就好像按照粗细选择头发来梳理,按照大小来数米粒来烹煮,这根本是毫无意义
的。所以,在老子看来最好的方法叫作无为,这两个字才是老子上德无为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