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
以这个篇名就取为“道”。那在德篇的通行本里呢,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所以篇名取名为“德”。你说哎呦,这个我听着都很
熟悉,可它究竟在讲什么呢?我们接下来就一点一点地梳理。我刚才在讲这一段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通行本,这是什么意思呢
?它就是一个大众所广为熟知和流通的版本。这个版本的《道德经》总共分为八十一章,但这个章是后人人为来分的。《道德
经》全书总共只有约五千字,那“道”这个字,在书中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了四十多次。那么《道德经》的作者是谁
呢?就是老子。据说它成书于春秋时期,所以在汉代之前,这部书就叫《老子》或者《老子经》。老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呢?他一直很神秘,其实到现在也是存在学术界的争议的。甚至有学者说,并不存在老子这么一个人,因为“老”和“子”在
古人那里都是尊称,它并不能够指具体的某个人。但是在历史上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老子的记载,能从这些记载中得到
一个关于老子的形象。比如说太史公司马迁,他就在《史记》里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一起记叙下来。在道教中,我们能够看到
老子像,他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所以老子被尊为道祖。司马迁的《史记》中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今
鹿邑)厉乡曲仁里人,他姓李,这是大姓,名耳,字聃。这个聃是什么意思呢?就耳朵旁一个冉冉升起的冉,它就是指的又长
又大的耳朵。所以在很多关于老子的画像和塑像里,你注意去看,那个著名的老人家双耳就几乎垂到了肩膀的地方,所以这也
是很奇特的一个面目特征。老子(一说)字伯阳,他是周朝守藏室之史,就是一个史官,藏室就是收藏图书的地方,也就是说
老子是当时周朝管理中央图书馆的人,所以他非常地博学。据说孔子曾经跟老子见过一面,入周向老子问礼,就孔子是去拜见
老子的。那么两个人到底有没有见过面呢?其实这也并不确定。那么见面的时候老子多少岁呢?司马迁也没有说清楚,但是大
概大家都认定一个说法,说老子非常长寿,他可能活了一百六十岁,或者有两百岁。那么《道德经》是怎么写成的呢?其实它
是一个问答,就是有人坐在老子的对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老先生就给他们答案。有人把这些答案概括总结,提炼升
华,就形成了这本著作,叫作《道德经》。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内容部分。我们熟悉的“道可道,非常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里概括地来论述,老子讲的道,它指的是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或者是底线。你看这些词一出现,我们就觉得这
是我们每一个现代社会的人都要弄清楚的事,所以这个道就决定了我们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跟别人交往,以及怎么定义自己
。如果我们读了《道德经》,我们会发现里面会出现“厚德载物”“以德服人”,这些词我们现在非常熟悉了,那它(德)究
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讲的德,就是一个人要按照道的标准去做人做事。那这样一说,你说好像不难理解,很简单。整部
《道德经》就围绕道和德展开,主要讲了五个字,叫作道、德、天、地、水。道和德我们之前讲过了,天——自强不息、地—
—厚德载物、水——上善若水。他就是通过这三种形象来领悟终极规律。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呢?当然是要解决问题。
解决什么问题呢?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段总共二十四个字,什么意
思呢?他就是在讲,说世间一切的规律一直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对,一切都在变化
,它可能变好,可能变坏,总之你要接受不确定性。什么叫作不确定性?就是所有的事其实并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
表面的现象来认知变化背后的规律。世间的事物本来也不需要通过命名来加以区分,我们为了方便识别,才会给一些事物命名
,比如这个叫水、那个叫火、我叫李蕾、你叫什么什么……这就是我们用来区分彼此的。但这些名词所包括的内容并非一成不
变,就是我小时候的发小和现在认识我的人,可能就会觉得他们所描述出来的李蕾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
我们每天看到的月亮,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看到的大自然的四季更迭,我们甚至有一个固定的笔记本,它都会随着时光流逝变
旧、卷边,都是在改变的。再往深里面,这个改变还有另外一层引申意思,比如说我们说的红豆,它不一定就是指红色的豆子
,也不一定指植物,它可能是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所以给一些事物命名,包括沿着这个名字去认识它、理解它、
延伸它,是我们认识世间万物的起点。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心无所欲,就可以发现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但如果我们带着
分别心、胜负欲去看待世界,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只限于你的认知范围,对吧?这段话再想一下是不是很有道理?你说所有这
些事情都这么地伤脑子,那么老子说所有的变化背后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有一个终极的真理,那这又是在说什么呢?老子认为
一件事情不要轻易地去给它一个名字,如果你随随便便地给它命名,随随便便地给它一个概念,那这样只会让你越来越糊涂,
不会让你越来越聪明。也就是说读通了《道德经》,人就不会局限于表面的事情,不会局限于定义,不会成为一个被知识变得
越来越迂腐的人,而是会智慧通达,越来越聪明。我们即使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道德经》,或者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它,
我们也会知道这本书影响了很多牛人,所以它被称为内圣外王之书。你说好了,这个词我又不太理解了,这个内圣外王是什么
意思呢?它就是在说《道德经》是写给谁看的,所有的人都要变聪明,追求更高的智慧,那么需求最迫切的是哪一类人呢?就
叫作内王外圣。我们来解释一下古代的这个王字,它并不是单纯指皇帝,某种意义上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也可以被称为王者,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主要的领导者就是王。放到我们的现代家庭中、职场中、城市里都有主要领导者、主要责任人,这就
是王,就是要扛事儿的人、负责任的人。那么这个圣,儒家讲的圣人是指品德修养特别高的人,比如说孔子、王阳明,但道家
不是,道家讲的这个圣就是通达事理的领导,所以大圣其实就是那种通达事理的大人物。所以《道德经》本质上就是一本关于
领导学的经典,它是给各类要负责的人、要扛事的人、要创业的人、身份里带某某某某长的人写的这么一本书,它在讲治国之
道、为官之道和做人之道。好了,那我们就把这个书简单地概括到这里。你说为什么聪明人都要研究道呢?道怎么就重要了呢
?因为道就是表面问题背后真正的答案,或者说就是这个滚滚红尘、纷纭万象背后一个稳定的核心。把握了这个核心,你就会
发现这个世界变得很简单。所以老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掌握道,如果你掌握不了,你的命运就由别人来主宰,你的思维就由别
人来代替,那么你就糊里糊涂地活,糊里糊涂地随大流,你的智慧没有开启,而且你对自己的要求太不严格了,你没有成长和
进步,没打开。那么如果你能够掌握道,你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道德经》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功夫,在心上下
功夫,是要在事上练的。我们不能仅仅读了这本书,然后《道德经》归《道德经》,你归你。我们要通过读这本大书改变自己
的一些认知,能够掌握事物的终极规律,让自己变成一个智慧的人。所以,在深入地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死记硬
背一些句子,而是在实际生活中时刻对照、警醒,来践行道和德。我们要了解一下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在他生活的时
代,社会状况十分复杂。孔子对那个时代的评价,四个字,叫“礼崩乐坏”,就是旧秩序完全崩塌了,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战
乱不止,人命像草芥一样,大家都非常痛苦,而且随时随地都会认为发生不测,我的命运就被改变了。所以这个时候思想家、
改革家们应运而生,纷纷著书立说。为什么呢?其实就是为了“定风波”,给大家一个“定心丸”。那么这些人不仅在一起讨
论政治和社会的运行规律,他们也开始纷纷思考人生的意义。所以这个时期就被称为百家争鸣。我们所熟悉的儒家是孔子开创
的,提出人生至高境界是一个“仁”字,单人旁两横,仁义道德的仁;社会秩序的至高境界就是一个“礼”字。道家是以老子
为首的学派,提出了道和德的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提倡清静无为的人生理念。比如说墨家,它就提出了兼爱,要提倡人人平等
的社会理念。比如说法家,它就认为人性本恶,应该用法度来约束众人,规矩是特别重要的……那这些思想一直流传下来,就
奠定了中国千百年以来的精神文化基石,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这个思想火花闪耀的时期是在公元前500年前后。那这一
段时期不仅在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哲学家,世界各地的精神领袖也纷纷出现,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不约而同对宇宙和人生展开思
考。比如说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以轮回和证悟来解释宇宙跟生命的关系。那么希腊就出现了三位伟大的哲人,苏格拉
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开始研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诚实、什么是智慧、什么是理性、什么是爱、什么
是逻辑……总而言之,所有的这些思想都在探讨什么是人本身。这个时代就被称为文明的轴心时代,那个光芒太耀眼了,一直
照耀到今天。那么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就是这个轴心时代不可忽视的一支火炬。《道德经》在两千多年的流传中,其实出现
了很多的版本。历史上流传最广,大家使用最多的版本,我们叫作通行本。它就是以三国时代曹魏经学家王弼注解的一个版本
为底本的。就大家简单地了解一下就好了。这个版本我们叫它通行本,或者是经典本,它就分为《道经》《德经》两个部分,
总共八十一章,之前我们提到过。可在1973年的时候,考古发现就有了一个新的《道德经》版本出现,发生了什么呢?湖
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就包括一部《道德经》。这个帛书版本的《道德经》年代大概是在汉高祖和汉文帝之
间。这个《道德经》是抄写在帛书上的,你说什么叫作帛书?上面一个白,下面一个毛巾的巾,这个帛就是丝织品,在当时非
常珍贵。因为古代的经济条件以及各种技术生产力的限制,丝织品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非常少。帛书就是把这部《道德经
》抄写在丝织品上面的书。所以当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这个帛书版的《道德经》之后,立即就震惊了考古界,震惊了很多人,吸
引大家去参观。在那个时代,只有大贵族才能拥有帛作为随葬品,而且竟然能够保存下来,这也说明这个帛书版的《道德经》
是当时墓主人的心爱之物。这个版本应该是比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通行本年代更早,所以考古学界就提出一个观点,说在某种程
度上,可能这个帛书版的《道德经》更接近老子著述的原貌。把这个帛书版经过整理和复原后,人们发现它和通行本之间存在
着几百处的差异。简单举个例子,比如通行本开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而在帛书版里这个字略有不同,叫“道可
道也,非恒道也”。而且这句话出现在书里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在通行版里它是第一句,对吗?可是在帛书版里并不是这样,
因为帛书版不是道经在前,而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也就是说,《道德经》在最早的时候也许应该叫作《德道经》,老子可
能是先讲德,再讲道,从德入道,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接下来才了解事物的真相和恒久不变的真理,这或许才是老子的思想
。再比如,我们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叫作“大器晚成”,也出自《道德经》,但帛书版里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
”。这么一对比,突然发现很有意思,什么叫作“大器免成”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最大的这个器物是不会固定成形的,因
为“成”就意味着完结、固定下来,就失去了可能性,那么它怎么能称之为大呢?所以你看“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就是
在讲最大的方正就不会有边界(直角),一旦有了边界,那它就不能再大了,它就被限制住了。而最大的音律不会以声相和,
天籁就是无声的。所以这样想一想就很有意思,的确是这样,如果它是一个大器,大到无边无际,大到我们无法理解的宇宙,
那么它就应该免成。所以这都是很有意思的考据,但无论哪个版本,都会让我们距离《道德经》的智慧再近一点。我今天就把
两个版本对照来讲,那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进这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