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练字文章 瑞士银行,其实就是翻版的雇佣兵2

瑞士银行,其实就是翻版的雇佣兵2

2022-03-28 15:59  浏览数:399  来源:三季人    

随着欧洲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枪炮技术也持续改进,而且那时候的步枪射击,不需要太精确,一波子弹打过去,
能打死多少算多少,基本是以数量堆质量。
于是欧洲国家对士兵的要求,就变得非常简单,只要能看懂阵型、听懂命令、知道开枪的步骤就差不多了,基本不
需要单个的战斗英雄力挽狂澜。
这么简单的要求,欧洲各国招募普通的青壮年集训一个月,就能培养出合格的步兵,然后投放到战场上为国效力。
而且自从法国大革命以后,义务兵役制在法国兴起,然后随着拿破仑的炮火,在欧洲大地逐渐铺开。
在义务兵役制下,国家不再需要用利益来收买士兵,只要告诉他们“参军保家卫国”,就能呼啦啦的招募几万军队。
所以经过技术和思想改造的近代军队,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秀场,而是成了工业化流水线产品。
各国要人有人,要枪有枪,要思想有思想,自然不需要瑞士雇佣兵了。
对于瑞士雇佣兵来说,淘汰他们的不是战场,而是时代浪潮。
41815年,拿破仑帝国战败,英、法、俄、普鲁士等国家召开“维也纳会议”,商量战后的欧洲格局划分。
在这次会议上,瑞士成为永久中立的国家。
如果其他国家成为中立国,那真是要命了,但瑞士却有一种非常享受的感觉。
这个国家始终没有扩张的欲望,更没有扩张的能力,那么参与国际事务的权重就不够,与其说中立限制了瑞士
的发展,不如说中立保护了瑞士的现状。
我不去打你们,你们也不要来打我,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而且瑞士的北方是德意志,南方是意大利,西边是法国,东边是奥地利,属于欧洲大陆的中心,各大国之间的交通枢纽。
这种地方,不管哪个国家占了,都是进攻其他国家的桥头堡。
在讲究“均势原则”的欧洲,哪个国家都不占领瑞士,让瑞士做中立国其实就是最优解。
所以瑞士的中立,大国博弈的结果是主要原因,自我定位是次要原因,这个逻辑挺重要的,我们后面还要说到。
做为中立国,瑞士再出口雇佣兵创汇,显然不合适了,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很快瑞士又找到了新赛道。
早在16世纪,欧洲便爆发宗教改革,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矛盾非常激烈。
为了躲避宗教压迫,处于弱势地位的大量新教徒,便纷纷离开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跑到穷山恶水的瑞士谋生。
人一旦跑路,不可能只是自己跑,必然要带着积蓄和财产一起跑,人家江南皮革厂的老板跑路,还要带个小姨子呢。
于是随着新教徒跑到瑞士,大量资本也跟着流入瑞士,资本又需要储蓄和升值,瑞士银行业便借着这波时代红
利,开始发展起来。
在当时的欧洲,资助新教徒属于政治不正确,但新教徒又是瑞士银行业的大客户,为了自己的生计,瑞士银行
家也要服务周到啊,是吧。
一边是政治正确,一边是现实利益,怎么解决呢?
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问题当然难不倒瑞士银行家,他们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我给客户保密,不透露
客户的财产情况,不就解决了吗?
简直完美。
从此以后,保密制度成为瑞士银行业的潜规则。
银行业是讲信用的,你越保密不说,别人越是信赖你,别人越是信赖你,就越想在你的银行存钱,这就形成一个资
本和银行的正循环。
于是在近代欧洲经常改朝换代的时代背景下,欧洲各国失去地位的破落贵族,都喜欢带着资本到中立的瑞士避难,
刚崛起的新贵为了财产安全,也愿意把钱存到瑞士的银行。
尤其是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时候,瑞士银行家依靠“资本避难地”的特殊地位,发了一笔横财。
在这一点上,新贵和旧贵族的诉求是一致的,那就是隐匿财产数额,以清白的身份示人,千万不要成为被人盯上的肥肉。
资本流动如大江大河,滋润了瑞士的银行业。
到了1934年,瑞士为了资本生意绵延永续,正式出台《联邦银行法》,规定在银行实行秘密号码制度,来代替
客户的真实姓名,同时对违反保密原则的银行职员,给与严厉的刑事处罚。
以前是潜规则,现在升级成国家法律了,这下更不得了。
由于纳粹德国害怕资金外流,于1933年出台规定,凡是在国外银行存有资金的人,都必须向政府申报,否则便处以死刑。
希特勒的本意是给市场信心,然后回笼资本,但希特勒的命令反而让市场失去信心,导致德国资本持续外流,
而大部分资本都流入瑞士的银行。
此后希特勒开始驱逐屠杀犹太人,犹太人为了避难,也在瑞士银行建立秘密账户,准备将来东山再起,结果几百
万犹太人被屠杀以后,这些秘密账户里的资金,就成了没人认领的死账。
这些死账到底有多少,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有说法是1940年代的100亿美元,有的说法是还不止,总
之就是一笔无头账。
而且纳粹德国从各地掠夺来的资本,不能直接花出去,必须以兑换美元等货币的方式洗白,才能用来充作战争费用。
希特勒选中的洗钱工具,就是瑞士的银行。据后来美国的调查结果,瑞士给希特勒洗的钱里,黄金便有近60吨。
随着希特勒的战败,这些钱和犹太人的存款一样,也成了无头死账。
所以除了美国和苏联以外,“二战”另一个大赢家就是瑞士的银行。
长达数百年的资本流入,中立国瑞士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有钱就能投资工业,于是在1850年代,瑞士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个工业化国家。
有钱就能研究学问,于是瑞士成了诸多欧洲科学家的白月光,直到现在都是国民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之一、世界上
科研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考虑到瑞士只有800万人口,我们也可以去掉之一。
有钱就能沉浸艺术,于是积累到现在,瑞士有1142家博物馆、最大的图书馆藏书840万册、每年70%的人
都要参加音乐会。
毕竟有钱才能有闲。
从雇佣兵转型银行业,瑞士是非常成功的,但这种成功,背后的逻辑是相同的,那就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现在西装革履的瑞士银行,其实就是翻版的瑞士雇佣兵。
5瑞士是国际公认的中立国,那中立国到底能不能中立呢?
答案是不能。
希特勒发动“二战”的时候,瑞士便没能坚守中立的立场,给希特勒洗白包括60吨黄金在内的巨额财富。
犹太人被纳粹屠杀的时候,瑞士也没能坚守中立的立场,接收了百亿美元的存款,却拒绝几十万难民入境避难。
可以说,在兵临城下的亡国危机面前,瑞士的中立国宣言,只能演变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政治招牌。
我们认为瑞士是真正的中立国,其实是冷战塑造的思维定势。
长达45年的冷战,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抗,但两个阵营不可
能完全不交流,于是就需要一个中介。
这个中介不能是两大阵营的国家,否则就得不到双方的信任,也不能是有实力的国家,否则便有借机牟利的嫌疑。
那么瑞士做为不参与对抗、没有军政实力的小国,正好适合担任两大阵营中间人的角色。
于是在冷战期间,瑞士就在国际政治和货币方面,做了美国和苏联的中介。
如果要类比的话,冷战时期的瑞士,相当于前些年非常活跃的大师王林,都是以自己为基点,沟通上下和内外的掮客。
等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瑞士的中立国身份便逐渐坚持不下去了。
于是自90年代起,美国以反腐败的名义,要求瑞士银行公布客户的名单。
于是犹太人跳出来,要求清理“二战”时死亡的犹太客户存款,以便让他们的后代取回去。
于是有人发出一种声音,说瑞士银行是纳粹德国的帮凶,要求彻底清算瑞士银行。
所谓中立国,其实是大国力量均衡的时候,需要一个掮客出面,做一些大国不方便直接出面做的事。
当大国均衡变成一家独大,或者大国的关系破裂,不需要做表面工作的时候,中立国就没什么存在的必要,实质上消亡了。
所以“二战”时纳粹德国横扫欧洲,瑞士没有坚守住中立国的立场,这次“俄乌战争”中美国和俄罗斯撕破脸,瑞
士也没有坚守中立国的立场,直接站在美国一边,宣布制裁俄罗斯。
站队还是中立,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对于瑞士来说,这都是老手艺活了。
需要你中立的时候,你就立着贞节牌坊做婊子。
不需要你中立的时候,你的贞节牌坊还得立着,万一什么时候再需要你做婊子呢。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