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末日工程,大三线建设始末1
文章已经写好很久了,因为很早之前就承诺写一下,不过后来俄乌战争爆发了嘛,我发这个多少给人感觉我有别的用心,
其实没有,只是想让大家了解下我们以前那些事。本来准备他们打完再发,目测一时半会完不了,索性今天就发出来吧,
看完本文,可能对时下的很多问题也有了新的了解。
第一次对三线工程有直观了解,是在航天院的一个分享会上,当时老领导说当初国家要搞三线工程,把处于北京的航天一
院(应该是一院,年头太长了,记不清了)疏散到了西安,不过那边的条件太差,学校还没搞起来,他们这些航天院的员
工都过去了,但是孩子还留在北京上学。
当时很多人不太愿意,以为这次离开北京,这辈子都回不来了,他们这批骨干要求第一批过去,过去后发现环境确实非
常艰苦,还以为是在西安呢,没想到是在一个村里,连电都没,他们去了第一件事就是和工人们一起挖厕所。
他们研究航空发动机的车间,竟然是在一座四面透风茅草房里,后来他们把透风地方都给堵上了,上边领导后来又给搞
了几块铁板把屋顶封死,这下不漏雨了。我在网上找了张图,是六院的。大家感受下他们的车间:
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里折腾了近十年,又才重新回到了北京。
这段时间没少查资料,每天写点,把这事给大家唠唠,他们的事不该被遗忘。
1三线在哪里
首先要说三线其实是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国家战略概念。当年把沿海沿边境的地区定为一线,算是国家的前沿。三线就
是国家战略腹地,主要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那种多山地区,剩下的地方算二线。
这些地方虽说是战略腹地,其实都是些交通不便的区域。上世纪60年代要在这里搞大建设,花费的人力物力会非常惊人。
实际上也是如此,为了三线建设,国家在15年间一共建设了上千个企业,动员了几百万人,花费了同时期国家投资的一
半,总数超过2000亿。当年一个工人工资只有30多块,看着少,这些钱当时是可以养活一家子的。其中很多项目还
不是新建,是把一线地区的工厂企业整体迁移过来。
如此大的花费,对原本家底就很单薄的新中国,是非常大的负担。据统计至少把国家工业化进程拖慢了2-3年。在那个
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新中国要这样做?
这就要说到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了。
1964年,看起来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又在1962年打趴了印度。其实那年是新中国非常困难的一年,总的来说
就是被美苏两家两面包夹,而且随时可能被全面武力进攻。
先说美国,朝鲜打完之后,美国对“共产主义扩张”有了应激反应。看到点动静就发挥野兽一般的想象力,认为事态严
重,然后过度反应,再在过度反应得出来的结论基础上过度发挥,最后往往自己先疯了。
小伙伴估计都知道越南战争,当时越南也分成了南北两块,美国支持南方的越南政府,可找的傀儡又是个群技能点都
点在贪污上的混蛋。面对北越的打击,南越根本扛不住,美国对南越的支持只能不断升级,从资金援助-派军事顾问-
特种部队作战-亲自下场。之所以这样,就是当时美国人认为中国会把越南吞并,然后会进攻泰国,接着是马来半岛,
一直打到夏威夷。
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一切和27年之前,日本人在卢沟桥做的,不能说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至于苏联,自从1956年,两家关系越来越差。后面发生的事情,了解一点现代史小伙伴估计都知道。两家越走越远,
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最明显的就是双方边境线,苏联军队达到百万。
同时,美苏两家的关系,自从赫鲁晓夫1959年访问美国之后,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迹象。苏联甚至认同美国的一些价值
观,比如著名的“玉米计划”,原本规模不大。但赫秃在美国看到玉米的丰收以及养殖出大量牲畜之后,赫鲁晓夫一下
上头,在全苏联大面积推广。
后来计划失败,他在中国获得了“玉米晓夫”“苏穗宗”的外号。在苏联也一样,人们称总书记为“古古鲁沙”,这听着就知
道不是啥好词,俄语中就是玉米棒子的意思。
甚至在1962年被我们一巴掌打趴下的印度,都有点动作。那时尼赫鲁刚去世,印度人一脉相承的自信没变。看着中国
在美苏的压力下似乎力不从心,居然也想借机捞一把,一雪前耻找回场子,在边境又小动作不断起来了。真正是人菜瘾大。
而国内有了一件大事:原子弹研究成功,将在1964年爆破。听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当时上层都非常紧张。很简单:都
说有了原子弹,你就有自保的能力了。其实这话不靠谱,有了的不过是实验品,距离实战还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