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
他们努力察觉别人的需求,并无条件去满足对方。
曾经的蒋方舟也好,如今的妮子也好,都拥有“讨好型人格”,更确切地说,
她们倾向于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其内在动机在于:
我必须做得足够好,别人才会对我好。我必须努力迎合,才能收获别人对我的爱和关注。
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治愈“讨好型人格”呢?
蒋方舟在演讲过程中分享了自己的做法:2016年,她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呆在东京,
不懂日语,没有工作,也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把自己放逐到陌生的城市,不用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这一年无形中治愈了她的“讨好型人格”,主要因为有这样一个远距离的机会,让她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想要治愈“讨好型人格”:
首先,必须给自己充沛的时间,循序渐进地消化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把自己从复杂的社交关系隔离出来,
哪怕只是切断网络2-3小时。
能为自己多争取一些自我放逐的时间,就不要去纠结那些让你坐立不安的琐事。
其次,承认自己是在“讨好”,并把“讨好”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多去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把注意力集中在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上。
要记住,讨好别人,只能获得一时的爱和关注,讨好自己,才能孕育出无穷尽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最后,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你不应该为了讨好别人而活,
你应该为了你的工作,兴趣,爱好等付出努力,在这些地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也许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你呈现的手法并不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但那又怎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才能创造出无法复制的价值。
在《奇葩大会》上蒋方舟分享的一句话也特别有意思:
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交网络环境,其实是放大了我们被人评价的范围,
你每天在朋友圈发的内容,期待着别人给你点赞,期待着别人给你打call,
期待着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被人喜欢这个需求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
但是被人喜欢,它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你会发现,这个被人喜欢的自己,经常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
在我看来,适度的讨好是生存的必须,过度讨好则会迷失自我。“讨好型人格”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明明知道自己属于这一类,却没有觉醒,反而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