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穷查理宝典演讲0107

穷查理宝典演讲0107

2025-09-01 10:30  浏览数:9  来源:小键人15107781    

但总的来说,他购买股票的时候,世界仍未摆脱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英语世界600年里最严重的经济衰
退。我相信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英国利物浦的小麦价格大概是600年里最低的。人们很久才摆脱大萧条带来的恐慌心理
,而本杰明·格雷厄姆早就拿着盖格探测器在20世纪30年代的废墟中寻找那些价格低于价值的股票。而且在那个时代,流
动资金确实属于股东。如果职员不再有用,你完全可以解雇他们,拿走流动资金,把它装进股东的口袋里。当时的资本主义就
是这样的。当然,现在的会计报表上的东西是当不得真的——因为企业一旦开始裁员,大量的资产就不见啦。按照现代文明的
社会制度和新的法律,企业的大量资产属于职员,所以当企业走下坡路时,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些资产就消失了。如果你自己经
营一家小小的汽车经销店,情况可能不是这样的。你可以不需要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之类的福利金,如果生意变得很糟糕,你
可以收起你的流动资金回家去。但IBM不能或者不去这么做。看看当年IBM由于世界上主流科技发生变化,加上它自身的
市场地位下降,决定削减员工的规模时,它的资产负债表上失去了什么吧。在摧毁股东财富方面IBM算得上是模范了。它的
管理人员非常出色,训练有素。但科学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IBM成功地“冲浪”60年之后被颠下了浪尖。这算是
溃败吧——是一堂生动的课,让人明白经营科技企业的难处,这也是沃伦和芒格不很喜欢科技行业的原因之一。我们并不认为
我们精通科技,这个行业会发生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总而言之,这个我称之为本杰明·格雷厄姆经典概念的问题在于,人们
逐渐变得聪明起来,那些显而易见的便宜股票消失了。你们要是带着盖格探测器在废墟上寻找,它将不再发出响声。但由于那
些拿着铁锤的人的本性——正如我说过的那样,在他们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信徒们作出的反应是
调整他们的盖格探测器的刻度。实际上,他们开始用另一种方法来定义便宜股票。他们不断地改变定义,以便能够继续原来的
做法。他们这么做效果居然也很好,可见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理论体系是非常优秀的。当然,他的理论最厉害的部分是“市场
先生”的概念。格雷厄姆并不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他把市场当成一个每天都来找你的躁狂抑郁症患者。有时候,“市场先生”
说:“你认为我的股票值多少?我愿意便宜卖给你。”有时候他会说:“你的股票想卖多少钱?我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来买它。
”所以你有机会决定是否要多买进一些股票,还是把手上持有的卖掉,或者什么也不做。在格雷厄姆看来,能够和一个永远给
你这一系列选择的躁狂抑郁症患者做生意是很幸运的事情。这种思想非常重要。例如,它让巴菲特在其成年之后的一生中受益
匪浅。然而,如果我们只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经典做法,我们不可能拥有现在的业绩。那是因为格雷厄姆并
没有尝试去做我们做过的事情。例如,格雷厄姆甚至不愿意跟企业的管理人员交谈。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最好的教授用通俗
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格雷厄姆也一样,他想要发明一套每个人都能用的理论。他并不认为随便什么人都能够跑去跟
企业的管理人员交谈并学到东西。他还认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会非常狡猾地歪曲信息,用来误导人们。所以跟管理人员交谈
是很困难的。当然,现在仍然如此——人性就是这样的。我们起初是格雷厄姆的信徒,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慢慢地,我们
培养起了更好的眼光。我们发现,有的股票虽然价格是其账面价值的两三倍,但仍然是非常便宜的,因为该公司的市场地位隐
含着成长惯性,它的某个管理人员可能非常优秀,或者整个管理体系非常出色等等。一旦我们突破了格雷厄姆的局限性,用那
些可能会吓坏格雷厄姆的定量方法来寻找便宜的股票,我们就开始考虑那些更为优质的企业。顺便说一声,伯克希尔·哈撒韦
数千亿美元资产的大部分来自这些更为优质的企业。最早的两三亿美元的资产是我们用盖格探测器四处搜索赚来的,但绝大多
数钱来自那些伟大的企业。即使在早年,有些钱也是通过短暂地投资优质企业赚来的。比如说,巴菲特合伙公司(巴菲特19
57~1969年经营的合伙投资私募基金)就曾经在美国运通和迪士尼股价大跌的时候予以购进。大多数投资经理的情况是
,客户都要求他们懂得许许多多的事情。而在伯克希尔·哈撒韦,没有任何客户能够解雇我们,所以我们不需要讨好客户。我
们认为,如果发现了一次定错价格的赌注,而且非常有把握会赢,那么就应该狠狠地下注,所以我们的投资没那么分散。我认
为我们的方法比一般投资经理好得多得多。然而,平心而论,我觉得许多基金管理人就算采用我们的方法,也未必能够成功地
销售他们的服务。但如果你们投资的是养老基金,期限为40年,那么只要最终的结果非常好,过程有点波折或者跟其他人有
点不同又怎么样呢?所以业绩波动有点大也没关系的。在当今的投资管理界,每个人不仅都想赢,而且都希望他们的投资之路
跟标准道路相差不要太远。这是一种非常造作、疯狂的臆想。投资管理界这种做法跟中国旧社会女人裹脚的陋习差不多。那些
管理者就像尼采所批评的那个以瘸腿为荣的人。那真的是自缚手脚。那些投资经理可能会说:“我们不得不那么做呀。人们就
是以那种方式评价我们的。”就目前的商界而言,他们的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但在理智的客户看来,这个系统整个是很神经的
,导致许多有才华的人去从事毫无社会意义的活动。伯克希尔的系统就不神经。道理就这么简单,即便非常聪明的人,在如此
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在与其他聪明而勤奋的人竞争时,也只能得到少数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好好把握少数几个看准的机会
比永远假装什么都懂好得多。如果从一开始就做一些可行的事情,而不是去做一些不可行的事情,你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这
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你们有谁能够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看准了56个好机会呢?请举手。有多少人能够比较有把握地认为
自己看准了两三个好机会呢?陈词完毕。我想说的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方法是依据现实的投资问题而不断调整变化的。我
们的确从许多优质企业上赚了钱。有时候,我们收购整个企业;有时候呢,我们只是收购它的一大部分股票。但如果你去分析
的话,就会发现大钱都是那些优质企业赚来的。其他赚许多钱的人,绝大多数也是通过优质企业来获利的。长远来看,股票的
回报率很难比发行该股票的企业的年均利润高很多。如果某家企业40年来的资本回报率是6%,你在这40年间持有它的股
票,那么你得到的回报率不会跟6%有太大的差别——即使你最早购买时该股票的价格比其账面价值低很多。相反地,如果一
家企业在过去二三十年间的资本回报率是18%,那么即使你当时花了很大的价钱去买它的股票,你最终得到的回报也将会非
常可观。所以窍门就在于买进那些优质企业。这也就买进了你可以设想其惯性成长效应的规模优势。你们要怎样买入这些伟大
公司的股票呢?有一种方法是及早发现它们——在它们规模很小的时候就买进它们的股票。例如,在山姆·沃尔顿第一次公开
募股的时候买进沃尔玛。许多人都努力想要这么做。这种方法非常有诱惑性。如果我是年轻人,我也会这么做的。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