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吃晚饭调整一下
一天的自己。不过,晚餐最好别吃得太晚、太多。最近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进食晚的人,血糖升高的幅度要明显大于早进
食者;吃得晚且晚餐吃得多,更易损伤血糖。今年6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能更早地吃完晚餐,并且把更多热量安
排在白天,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生风险。此前,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营养与糖尿病》
上的研究也指出,早点吃晚餐可改善血糖水平。研究人员以正处于糖尿病前期或早期2型糖尿病阶段的成年人为对象,将他们
分为晚进食者(每日45%以上的热量在17点后摄入)和早进食者,并进行75克2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显示,
不管参与者的体重、腰围或饮食结构如何,晚进食者血糖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早进食者。胃的排空时间通常为进食后2—4
小时(混合食物),若晚餐过晚,胃内食物未完全排空即进入睡眠状态,会导致胃食管反流、消化不良与胃肠功能紊乱,还有
损伤胃黏膜的风险。人体的代谢活动受生物钟调控,夜间(尤其是22:00后)是身体修复、激素分泌的关键时段。夜间胰
岛素敏感性较白天下降,此时进食高碳水、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胰岛素大量分泌;长期如此会加重胰岛β细胞负
担,诱发胰岛素抵抗,最终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夜间胆汁分泌减少,脂肪消化能力下降;晚餐过晚+高脂饮食(如烧烤、
油炸食品)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长期可引发高脂血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现代医学证实,晚餐过晚或过饱会通
过以下途径干扰睡眠↓胃内的食物消化活动会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体温轻度升高,从而延迟入睡时间,增加夜
间觉醒次数。消化过程需要大量血液供应,可能导致大脑供血相对减少;同时,夜间皮质醇(压力激素)本应逐渐下降,若因
胃部不适刺激应激反应,皮质醇水平升高会抑制褪黑素(助眠激素)分泌,进一步加重失眠。人体的生物钟通过光线、进食时
间等外界信号调节;长期晚餐过晚会打乱“进食—睡眠”的时间关联,导致生物钟紊乱,表现为白天嗜睡、夜间失眠,甚至增
加抑郁症、认知功能下降风险。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区)营养科营养师杨诗晗建议,结合人体生物钟和食物消化所需的时长来
看,尽量在19点前吃完晚饭,最晚不建议超过20点。整体的搭配原则要满足主食+蔬菜+蛋白质食物。《中国居民膳食指
南》建议,每天主食要粗细搭配,如果早餐和午餐难以满足,可以在晚餐上做些弥补。晚餐的主食可以吃得“粗”一些,比如
燕麦饭、荞麦饭、蒸红薯、煮玉米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