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查理宝典推荐书单10
作包括根据梵高的生平撰写的《渴望生活》(1934),根据米开朗琪罗的生平写就的《痛苦与狂喜》(1961)和根据
查尔斯·达尔文的生平写成的《起源》(1980)。《筚路蓝缕的先行者》(Men to Match My Moun
tains)是一部极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本书描绘了那些19世纪40年代开拓美国西部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勇士的故事。
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在“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的演讲中,芒格谈到基本的文学道理时说: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读者略
加思索才能理解,那样它对读者的影响会很深,你会更牢固地记住它。这就是承诺和保持一贯性的倾向。如果你动脑筋才懂得
某个道理,你就会更好地记住它。《筚路蓝缕的先行者》作者欧文·斯通如是说“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
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人的童年过得十分缓慢,好像满载的货车;老年的岁
月转瞬即逝,犹如夜空的流星。”“你受到的磨难越多,你就越应该感到高兴。一流的画家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空着肚子比
脑满肠肥要强。一颗破碎的心所感受到的不幸,比美满的幸福对你更有好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这本书谈什么?富兰克
林是一名政治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外交家、出版家、作家和社会事业家,他像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是美国的国父、美国独立运动领袖、民主精神的缔造者,及《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现代文明之父、美
国人的象征。在《富兰克林自传》,他写下了关于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
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整部自传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时会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
使自传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世界各地的青年人都希望学习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他们把这部书当成“人生指导”读物。芒
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富兰克林对芒格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这本《穷查理宝典》效仿的对象便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
年鉴》。查理喜欢思考人类思维的错误,他在人类误判心理学的演讲之前便说道:对我帮助极大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给世人留
下了他的自传和其他许多东西。芒格在《不那么沉默的合伙人》一文中,还提到:我曾经蹩脚地试图模仿本杰明·富兰克林的
生活。富兰克林在42岁那年放弃经商,专注于成为作家、政治家、慈善家、投资者和科学家。所以我也将我的兴趣从生意场
上移开。《富兰克林自传》作者富兰克林如是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
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打败的。”“对所有的人以诚相待,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和少数人常来常
往,只跟一个人亲密无间。”“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永远不敢充分信任,甚至自己认为必将失败无疑
。”“人生的悲剧就在于我们衰老得太早而又聪明得太晚。”“把别人对你的诋毁放在尘土中,而把别人对你的恩惠刻在大理
石上。”“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这本书谈什么?这本书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尔伯特·A.西蒙的自传。西
蒙是20世纪文理兼通的一位奇才,他从研究社会科学起步,在政治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科学哲
学等多个领域取得建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把关于组织行为决策管理方面的理论应用于经济学,还开创了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和信息处理心理学等新学科,开辟了探索人类思维和智能的新天地。在这本自传中,西蒙用一个跨学科大学问家的
眼光扫描了20世纪下半叶众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这本书将告诉读者,现代科技与社会科学
相结合后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1996年4月19日,时年72岁的查理·芒格在斯
坦福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中,谈到了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当我谈到跨学科方法——你们应该掌握各个学科的主要模型,并将它
们统统派上用场——时,我是真的呼吁你们不要理会学科的法定界限。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跨学科的方法组织起来的。它反对
跳出学科的法定范围。大企业也是这样……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学术界错得有些离谱……如果你们的教授并没有教给你们正
确的跨学科方法……你们可以自己改正那种愚蠢的做法。他是个笨蛋,并不意味着你们也要成为笨蛋。为了说明只有一种思维
模型会让人变蠢,芒格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谚语是: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这个世界看上去就像一颗钉子。毫不奇怪,芒格
会把跨学科奇才西蒙的这本自传推荐给他的读者。《我生活的种种模式》作者赫尔伯特·A.西蒙如是说“在大西洋北岸的美
国,从威廉·詹姆斯那个时代开始,几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对人类思维的研究存在一个巨大的断层。美国心理学被
行为科学主义、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无意义音节和白鼠统治着。认知过程——耳朵在收到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发生的事情——
几乎没有被提及。‘心智’这个词留给了哲学家们,令人尊敬的心理学家是不讲这个词的。”“爱因斯坦在给哈达马特的一封
信中写道:‘文字或语言(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对我的思考机制似乎没有任何作用。那些似乎充当思维要素的心理实体
是某种记号和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这种形象可以自动地再生和组合。’”“如果将科学看作是理论之间的竞争的话,它具有
一个其他智力竞争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在长期竞争中(不超过数个世纪),胜者的成功不是靠精湛的辩术,不是靠说服或迷惑
外行听众的能力,也不是靠政治影响,而是依靠逐步积累的数据和事实的支持。只要事实的真实性不被推翻,人们就可以对一
个理论的未来安之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