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与冲突4
如你想让每个场面都有冲突,每个节拍都有张力,你就不能随机地把这些东西穿插到小说中去。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你才能
在故事的每个时间节点生成所需的冲突。如果基础打得不牢固,你的故事情节就不能吸引眼球,而且会像比萨斜塔那样越来越
偏离重心。对于糟糕的建筑师来说,一旦开始建筑工作,如果地基过于松 软,他就再无回天之力了。他将无法让楼房维持直
立的状态。这种楼房的命运只有永远地倾斜下去。不要让你的小说变成这样岌岌可危的建筑。有四种元素可以帮你把基础打得
扎实牢固。总结起来,我称之为“LOCK”,由这四个元素的首字母构成:1.值得追随的主角(Lead);2.(生死
攸关的)目标(Objective); 3.正面对抗(Confrontation);4.精彩的结尾(Knock
out)。由于有些人并不依据故事提纲进行创作,这些人也被称为“随兴作家”,他们是跟着感觉走的。这些人沉溺于想象
的世界,在郁金香丛中自由嬉戏。每天早晨,他们在田野里随兴逍遥,一副野性未驯、自由自在的样子,对于自己写的东西充
满自恋,一有妙笔就欣喜若狂。而另外还有些人是按照提纲写作的。他们的精神之父是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1]。所有
士兵都要编队成列而且做到井井有条,因为这才是你赢得战争的布局方式!正如战场上的敌我双方一样,这两类作家形成了相
映成趣的默契,因此在两者之间是有缓冲地带的。无论你是否偏爱依照提纲创作,你都难以逃脱为作品奠基的重任。这就意味
着即便是那些毫无规划、随心所欲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概莫能 外。请你相信,只有在开演之前先把舞台的地基打牢,你
在表演舞蹈的时候才能更加轻松,小说才能更加强劲有力。值得追随的主角你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众多人物随机地拼凑在一起,
然后再想出一些所谓冲突的麻烦事。如果这样的篇幅仅有一页,可能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只有在读者发出如下疑问时才行得
通:这些人是什么人?我为什么要替他们的烦恼操心?在小说领域,冲突有一个首要的、不可或缺的前提:读者必须关心情节
涉及的那些当事人。这就构成了读者对人物的情感投资,也让读者急于了解这样的麻烦最后会如何收场。所以,你首先需要一
个值得追随的主角。故事的世界之所以能够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并非凭借作者的思想或者故事场景或者文化氛围,而是要依
靠人物。最重要的人物就是你的正面主角或者反面主 角。小说要取得成功,至少要有一个主要人物能让读者感觉他是值得追
随的。那么首先,你要知道你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主角。你有三个选择。正面主角正面主角这个概念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英雄好
汉的人物。笼统地说,这个人物体现了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这里的社会群体指的是读者群体。我们要支持主角追求理想。这
也是英雄神话的目的所在。通过深入黑暗世界征服怪物,英雄人物体现了观众个体与集体的道德观念。这并不是说主角就是完
美无缺的,而只是说明大家站在他这一边。我们希望看到他取得胜利。虽说罗宾汉这个人物在故事世界里的身份是一个逃犯,
可是他却是一个正面人物,因为他站在正义的一面。他匡扶正义、劫富济贫,从而保护了弱者。大卫·科波菲尔和奥利弗·特
维斯特[2]这两个人物也得到了我们的支持。再比如《沉默的羔羊》中的女主角克拉丽丝·斯泰琳、《糖衣陷阱》中的米契
·麦克迪尔、天行者卢克[3],他们都是遭遇逆境而且麻烦缠身,可是他们想做的事情都是正确 的。反面主角反面主角是
一个行事有违社会群体价值观的人物。他可能是彻头彻尾的恶人,犹如狄更斯笔下的守财奴:无时无刻不在数着自己的钞票,
压榨穷困潦倒的工人,动辄对慈善事业和圣诞节大放厥词。或许,她可能是一个极度自恋、喜欢卖弄风情的女子,比如《飘》
里的斯嘉丽,她什么时候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里的问题是,读者对于人物进行了情感投资,你如何顺手牵羊用钩子把
读者吸引住呢?比如守财奴这样一个令人作呕的人物,你如何让读者追随他,熬过所有的故事情节呢?答案就在于预期和欲望
这两种情感。假如你引入反面主角的方法是适当的,你可以引导读者的预期,即这个人物有可能改变自己行事的反面风格。事
实上,这个预期属于一种希望人物得到救赎的愿望。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犯了错而别人却以德报怨、宽恕了自己的错误行为的
时 候,我们经历的情感波动会尤其强烈。而后,我们良心发现进而洗心革面,此时的情感是最强烈的。就拿克林特·伊斯特
伍德[4]的一部电影《老爷车》为例说明。退休的汽车工人沃尔特·科瓦尔斯基是一位上了年纪、任性顽固、爱发脾气的老
顽童,他极不情愿地把家搬到郊区的“亚裔移民区”。他之所以痛恨这一变化,是因为他之前的邻居全是清一色的白人工薪阶
层。那么,这样一个人物设定有什么值得我们一看的呢?一言以蔽之,救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反面人物,而我们倒要看看他
会不会得到救赎,还是仅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在观赏这个故事之前,作者必须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理由。因此,
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伊斯特伍德安排沃尔特站在妻子的棺材旁边。他刚刚丧妻,于是,一种同情的感觉马上就被激发出来了。
当他的孙女穿着花哨的衣服到教堂参加葬礼的时候,当他的两个儿子言语间流露出丧亲之痛时,大家的同情感愈加强烈了。后
面还有一个场面,沃尔特对年轻的牧师无拘无束地坦陈心境,他谈到了自己在韩国度过的时光,谈到了战争的恐怖,还说自己
对于死亡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他坦承自己可能对于生活的理解甚至不如对死亡的理解来得更深刻。这里唤起的同情心足以让
我们忍受他所有反社会的言行。正因为此,在第一幕中,沃尔特跟邻居有冲突,跟当地黑帮有冲突,跟男孩有冲突,而我们也
理解了,置身于冲突之中的就是这么一个男人——他的内心追求体面的生活,正等待着从冲突中得到摆脱。反面主角身上还有
一种强烈的情感,即他渴望看到别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换句话说,他也希望见证正义的实现。这么说来,社会集体的价值
观再次得到了确认: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坏人被捉拿归案,受到公正的惩罚。于是,我们的世界重新恢复了秩序。当
然,你也可以让反面人物最后“逃脱惩罚”,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做如此描述完全属于另类。你只要知道一点就行了:结尾让
坏人逍遥法外而且大获成功的小说是屈指可数的。非英雄主角非英雄主角对于社会生活漠不关心。非英雄主角过着离群索居的
生活,按照自己的行为准则行事,不希望卷入任何人的麻烦中去。与反面主角积极地采取行动破坏别人的生活不同的是,除非
机缘巧合,非英雄主角并不以伤害他人为目标。在现实生活中,非英雄主角可能确实要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退伍老兵
埃森·爱德华兹,他仇恨一切印第安人。这是电影《搜索者》中的一个人物,由约翰·韦恩饰演。他来自蛮荒之地,始终独处
一隅,后来又孤独地回到蛮荒之地。不过,非英雄主角虽然也可以在群体中生活,但他依然不愿卷入群体冲突的漩涡中去。就
拿《卡萨布兰卡》中的里克这个人物来说,二战期间他在法国占领区经营着一家生意兴隆的沙龙。正是因为他在战时的中立,
才被获准经营这家沙龙。他的确这样说过,“我不会替任何人出头。”这正是这个非英雄主角人生哲学的精髓。或者,大家也
可以想想肮脏警探哈里·卡拉罕这个人物,一名旧金山警探,一位专业人士,属于执法者这一社会群体。但是,他并不喜欢制
度的条条框框,所以在生活中他是疏远这个群体的。于是乎,他经常麻烦缠身。当他被迫卷入他人的麻烦之中而必须解决难题
的时候,非英雄主角的故事里就出现了冲突。最后的结局往往是:他要么重新融入这个社会群体,要么再次拒绝与之合作。在
电影《卡萨布兰卡》的结尾,里克重新融入了社会。由于他被迫卷入了维克多·拉塞罗及其妻子(里克的前任情人)的麻烦之
中,里克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而赢得了纳粹警察局局长路易这个新朋友,所以最后他还是卷入了战争。警探哈里则恰恰相反,
他拒绝了自己所属的那个执法群体。在电影结尾,哈里冲破了规章制度的羁绊,最终把坏蛋抓获归案,随即扯掉了自己的警徽
,把它扔进了旧金山的海湾。这象征着他决意退出这种执法群体。(不过在实拍中,电影公司的一位主管赶紧跳下水去,把警
徽捡了回来。正因为哈里永远地退出了警队,才让这部电影为电影公司赚了大钱。)在美国读者与观众中间,这种非英雄主角
还是很有人气的。他能够激发民众崇拜淳朴的边民精神和执着的个人主义。创造让人“在乎”的因素什么东西能让人物值得追
随?读者是如何计算阅读全书带来的好处的?因为小说是情感体验之旅,主要人物必须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的火花,这是理所
当然的。作家的终极任务就是基于这样的情感投资而实现的,你要让读者的心始终被你牢牢吸引。没有了情感投资,你的冲突
、行动或者悬念都是无关痛痒的。读者压根儿就不会在乎这些东西。有人称之为“在乎”的因素。那么在乎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呢?作家塑造主人公的方法因人而异。有的作家写出人物的完整档案,主人公的家族背景、社交活动、精神信仰、身体特点、
家庭成员,诸如此类的东西都要弄个一清二楚。也有一些作家喜欢凭空捏造,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了解他们的人物。使用这个
方法有一个好处:人物会有机地成长,从而适应故事的需要。我怀疑,绝大多数作家都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他们喜欢先针对
人物的背景做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然后再开始动笔创作,再后来才根据需要填补空白。无论你喜欢哪种方法,需要提醒你的
是:在每一阶段你都要注意用上冲突的元素。如此一来,你就能给主人公制造出麻烦事,让他值得读者追随。值得一提的 是
,你可以把这个方法变通一下,将它用在所有主要人物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