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蓉略记
很想上缙云山去“避难”,可是据说山上也缺水。正在这样计无从出的时候,冯焕章先生来约同去灌县与青城。这真是福自
天来了!
八月九日晨出发。同行者还有赖亚力与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颇不寂寞。在来凤驿遇见一阵暴雨,把行李打湿了一点
,临行买了一张席子遮在车上。打过尖,雨已晴,一路平安的到了内江。内江比二三年前热闹得多了。银行和饭馆都添增了许
多家。傍晚,街上挤满了人和车。次晨七时又出发,在简阳吃午饭。下午四时便到了成都。天热,又因明晨即赴灌县,所以没
有出去游玩,夜间下了一阵雨。
十一日早六时向灌县出发,车行甚缓,因为路上有许多小桥。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种着
薏米,一穗穗的垂着绿珠。往西望,可以看见雪山。近处的山峰bi绿,远处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绿的变为明翠,白的略
带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飞到那高远的地方去。还不到八时,便到了灌县。城不大,而处处是水,像一位身小而多ru的母
亲,滋养着川坝子的十好几县。住在任觉无五先生的家中。孤零零的一所小洋房,两面都是雪浪激流的河,把房子围住,门前
终日几乎没有一个行人,除了水声也没有别的声音。门外有些静静的稻田,稻子都有一人来高。远望便见到大面青城诸山,都
是绿的。院中有一小盆兰花,时时放出香味。
青年团正在举行夏令营,一共有千名以上的男女学生,所以街上特别的显着风光。学生和职员都穿汗衫短裤(女的穿短裙),
赤脚着草鞋,背负大草帽,非常的精神。张文白将军与易君左先生都来看我们,也都是“短打扮”,也就是显着年轻了许多。
夏令营本部在公园内,新盖的礼堂,新修的游泳池;原有一块不小的空场,即作为运动和练习骑马的地方。女学生也练习马术
,结队穿过街市的时候,使居民们都吐吐舌头。
灌县的水利是世界闻名的。在公园后面的一座大桥上,便可以看到滚滚的雪水从离堆流进来。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来
,非河身所容纳,故时有水患。后来,李冰父子把小山硬凿开一块,水乃分流——离堆便在凿开的那个缝子的旁边。从此双江
分灌,到处划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县成为最富庶的区域——只要灌县的都江堰一放水,这十几县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
的水了。城外小山上有二王庙,供养的便是李冰父子。在庙中高处可以看见都江堰的全景。在两江未分的地方,有驰名的竹索
桥。距桥不远,设有鱼嘴,使流水分家,而后一江外行,一江入离堆,是为内江。到冬天,在鱼嘴下设阻碍,又复成河。据说
,每到春季开水的时候,有多少万人来看热闹。在二王庙的墙上,刻着古来治水的格言,如深淘滩,低作堰等。细细玩味这些
格言,再看着江堰上那些实际的设施,便可以看出来,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力猛,遇阻则激而决溃,所以
应低作堰,使之轻轻漫过,不至出险。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是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
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作堰的东西只是用竹编的筐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弹性,而石卵是活动的,都可以用“四两拨千
斤“的劲儿对付那惊涛骇浪。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的为人们灌田了。
竹索桥最有趣。两排木柱,柱上有四五道竹索子,形成一条窄胡同儿。下面再用住索把木板编在一起,便成了一座悬空的,随
风摇动的,大桥。我在桥上走了走,虽然桥身有点动摇,虽然木板没有编紧,还看得到下面的急流——看久了当然发晕——
可是绝无危险,并不十分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