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传——Neuralink
夫·利克莱德研究过在显示屏上跟踪飞机的防空系统,他在1960年写了一篇富有开创性的论文,题为“人机共生”,展示
了显示屏如何做到“让计算机和人类一起思考”。利克莱德补充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的大脑和计算机能非常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麻省理工学院的黑客们利用显示屏制作了一款名为“太空战争”的游戏,它催生出了一些商业游戏,这些游戏
的界面非常直观,几乎不需要输入任何指令。(“第一步:塞入25美分;第二步:躲避克林贡人”是雅达利公司第一款《星
际迷航》游戏中唯一的指令。)设计这种傻瓜操作的目的是让喝醉了酒的大学生也能上手玩起来。道格·恩格尔巴特将这种显
示屏与鼠标结合在一起,让用户可以通过对准和单击来与计算机互动。在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的艾伦·凯的帮助下,这一技
术得以发展为一种易于使用的图形界面,它已经接近于我们后来使用的计算机桌面。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麦金塔计算
机上采用了这种界面,而他在最后一次出席的董事会上,也就是2011年他即将去世前,完成了对人机界面又一次重大飞跃
的测试工作:一个名为Siri的应用程序,可以让人类和计算机通过语音交互。尽管有了这些进步,在输入和输出方面的技
术进展仍然慢得出奇。在2016年的一次旅行中,马斯克用拇指在手机上打字,然后开始抱怨打字特别浪费时间。从大脑发
出信息到在设备上完成打字输入,每秒的信息传输速度只有大约100比特。马斯克说:“想象一下,如果你能把思想融入机
器,就仿佛在你的思想和机器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截了当的高速连接。”他身体前倾,问一同乘车的萨姆·特勒:“你能找一个
神经领域的科学家来帮我增进对脑机接口的理解吗?”马斯克意识到,最终的人机界面会是一款能将计算机直连大脑的设备,
比如在人的头骨内放置芯片,可以将大脑信号发送给计算机并接收信号回传,这样可以让信息往返流动的速度提高100万倍
。马斯克说:“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真正的人机共生了。”换句话说,它能确保人类和机器协同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
斯克在2016年年底成立了Neuralink公司,其业务是把小型芯片植入人类大脑,让人类与计算机展开心智融合。
与Optimus一样,Neuralink的创意也受到科幻小说的启发,尤其是伊恩·班克斯的太空旅行小说《文明》系
列,其中提到一种叫“神经蕾丝”的人机界面技术,当它被植入人体后,可以将人的所有思想活动与计算机相联。马斯克说:
“我第一次读到班克斯的作品时,突然觉得这个创意有可能成为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的护盾。”马斯克的崇高目标一般都与务
实的商业模式相结合,比如他曾经开发了星链卫星,这项业务可以为SpaceX的火星发射任务提供资金。同样,他计划用
Neuralink大脑芯片帮助神经系统有问题的人,比如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让他们能与计算机互动。马斯
克说:“我们如果能找到好的商业用途来为Neuralink提供资金,那么在几十年后,就可以将人类世界与数字机器紧
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最终目标:保护人类以抵御邪恶的人工智能。”Neuralink的联合创始人中有六位顶级神经科
学家和工程师,由脑机接口研究员马克斯·霍达克担任总裁。创始团队中唯一同马斯克长期共事还能经受住高压和动荡环境的
成员只有徐东进,他4岁时从韩国搬到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由于他在年少时英语说得不好,所以他对“自己有想法却表达不
出来”的窘境有着切肤之痛。“我怎样才能尽可能高效地把我头脑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他开始问自己,“这个东西必须是一
个能放在我大脑里的小东西。”在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求学期间,他开发了一种被他称为“神经尘埃”的东西
,它是一种可以放在大脑中并发出信号的微小植入物。马斯克还招揽了心明眼亮的技术投资人希冯·齐里斯。作为在多伦多附
近长大的学生,她在曲棍球方面大放异彩,但在阅读了雷·库兹韦尔1999年出版的《机器之心》一书后,她成为一名技术
极客。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她在几家创业孵化器工作过,扶持了一些人工智能创业项目,还成为OpenAI的兼职顾问。马
斯克着手创立Neuralink期间,约齐里斯出去喝了一次咖啡,邀请她加入团队,并向她保证:“Neuralink
不仅要做研究,而且要打造一款真正的设备出来。”齐里斯很快就意识到这比继续做风险投资人更有趣、更有意义,她说:“
我发现我每分钟从埃隆那里学到的知识比我从其他人那里学到的更多、更独特,如果不和这样的人共事,那我就太蠢了。”一
开始,她把精力投入马斯克的全部三家公司,包括特斯拉和SpaceX的人工智能项目,但她最终只选择了两个角色:转岗
成为Neuralink的高管,以及马斯克亲密的私人伴侣(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有更多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