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科二第一单元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2)教育具有道统性,天道. 神道.人道往往合而为一,统治
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3)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无
权接受教育;(4)教育具有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
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5)教育具有刻板性,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都是死记硬背.机械
模仿;(6)教育具有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简
述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1)学校教育(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
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2) ①个体个性
化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稳定的特征,这里主要是个体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独具特色而又
相对稳定的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过程。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
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②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
即一个特定社会的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而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成长过程;或者说是社会将一个自
然人转变成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加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
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通过引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
社会化;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学校教育对人
的作用,主要是主导作用。但是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受教育的内部条件和教育的外部条件的影响。起主导
作用的原因: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
面,系统,科学和深刻。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
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1)从外部环境方面来说,它要求社会的发
展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前提,它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家长的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自然结构;
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状况,包括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等。(2)从教
育系统内部来说,它依赖于教育自身的状况,包括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者的水平等方面;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
能动性;它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积极协调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其成为一股适合儿童需
要的合力。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主要内容有: (1) “生活
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2) “社会即学校”: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
,“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展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
人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
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
不起决定作用?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因为环境作用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等特点,对
于环境的影响,个体存在适应与对抗,“出淤泥而不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也说明虽然环境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但是人
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环境的制约。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
错误的。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
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
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1)学
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的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
功能。简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
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 教育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
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
度对教育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
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教育为政治
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简述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
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
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
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
之间的矛盾。简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1)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2)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教育
心理学化”含义:一是就教育目的或结果的意义而言,要求教育教学应使人固有的.内在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二是就教育
教学的活动或过程的意义而言,要求教育教学应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协调一致,使儿童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道德
情感等诸方面都处于自然主动的地位。(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4)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第二,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第三,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第四,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简述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
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这种制约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内部因素来实现。
(3)个体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学
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为什么以教学为中心?(1)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
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 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2) 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间
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简述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1)提
出“教育适应自然”的重要思想。(2)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
性.自觉性等教学原则。(4)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述科学
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具体地说,科技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如下:(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
.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中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
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
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为什么说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
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
文化属性。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
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
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 总的指
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
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
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同时,教育目的也属于目的
性范畴,而教育方针则属于手段性范畴。②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
出要求。或者说,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
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③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
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④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
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制定小学教育目的
的依据是什么?(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
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
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哪些具体内容?(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
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简述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
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
研究“科学化”。(3)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4)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
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