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2025-07-26 11:03  浏览数:424  来源:小键人15461757    

名词解释1贾湖骨笛 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吹奏乐器,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多为七孔
,是中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距今约7800 - 9000年。不仅能吹奏五声音阶,甚至可以吹奏出七声及变
化音。表明当时的音乐文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研究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何承天新律 在
南朝宋时的都城建康所处的南方长江流域形成发展,是针对三分损益法弊端提出的律学理论,通过调整律间差值,解决黄钟不
能还原的问题,是基于实践的科学探索,推动了中国古代律学发展。3乐悬 盛行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以中
原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及长江部分区域,以周都城镐京、洛邑等地为典型。是钟磬类乐器悬挂制度,按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划分等级。作为礼乐文化载体,乐悬通过规范乐器使用维护等级秩序,承载重要政治文化意义。4教坊 是中国古代宫
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教坊分为内教坊和外教坊,教坊的设立促进了音乐、舞蹈等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培养了众多技艺精
湛的艺术家,对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教坊音乐也对民间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潇湘水云 南
宋末年,郭沔因元兵南侵移居湖南衡山附近,于潇、湘二水合流处触景生情创作《潇湘水云》,最早刊印于明代《神奇秘谱》
。它与潇、湘流域山水关联,原十段后发展为十八段加尾声,借云水等景象抒发山河慨叹与爱国情,是浙派古琴代表作,展
现古琴含蓄美,对研究南宋音乐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意义重大,推动古琴艺术发展 。6五旦七调 是南北朝北周和
隋初时,由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中原的乐宫调理论,于隋唐音乐发展中延续,对中原音乐宫调体系完善及民族音乐交流融合
意义重大,推动了古代音乐理论发展与文化交流 。7相和歌 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最初是一
种无伴奏的民间歌谣,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音乐元素,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对后来的清商乐、隋唐
燕乐等音乐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8劳动说 是关于中国音乐起源
的一种重要学说。它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交流情感等
,逐渐发出有节奏的呼喊声和劳动号子,这便是音乐的雏形。劳动为音乐提供了内容和节奏基础,对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
决定性作用。9清商大曲 是中国古代汉魏六朝时期的大型乐舞套曲,源于汉代相和大曲,以清商乐为核心。结构通常
包括“艳—曲—解—趋—乱”,乐器以琴、瑟、筝等丝竹为主,风格清雅婉转,是中原传统音乐与南方民间音乐融合的产物,
对后世音乐发展影响显著。10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其表演形式多样,有的则可能还有音乐伴奏。变文
对后世的说唱文学、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保存了许多
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1法曲 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形式,源于佛教法乐并融合中原雅乐。风格清雅肃穆,多用箫、
笛、古琴等乐器,节奏舒缓。唐代达到鼎盛,唐玄宗曾改编《霓裳羽衣曲》等经典,是宗教音乐世俗化与中外音乐融合的产物
。12嵇康 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他崇尚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其文学作品风格清峻,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在音乐方面,他著有《声无哀乐论》,还以善弹《广陵散》闻名,
其思想和人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3声无哀乐论 是魏晋时期嵇康所著音乐美学论著,提出“声音本身无哀乐”
,认为音乐是客观声波振动,哀乐是听者主观情感反应,否定音乐与伦理道德的直接关联,突破儒家“乐与政通”思想,是中
国古代极具思辨性的音乐哲学文献。14.左翼音乐运动 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在中共
领导下开展,以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主张音乐反映社会现实、服务民众,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等救亡歌曲,推动新音乐
与革命结合,为中国近代革命音乐发展奠定基础。15.新秧歌剧 是抗战时期在延安新秧歌运动中产生的新型歌舞剧
,以传统秧歌为基础,融入话剧、戏曲元素。内容多反映抗日救亡、生产劳动等现实题材,代表作《兄妹开荒》,形式活泼通
俗,推动了文艺与民众的结合,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萌芽。16.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
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它以西方和日本的曲调为基础,填上反映新思想的歌词,通过学堂教育进行传播。代表人物有沈心
工、李叔同。学堂乐歌推动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开端。17.聂耳 是中国著名的
作曲家。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驱,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等众多经典歌曲,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和民族风格,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8.江定仙 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音
乐教育家。他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创始人、终身教授,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品涵盖多种题材,艺术歌曲《岁月悠悠
》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他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奋斗多年,培养众多音乐人才,为中国专业音乐发展作出重要
贡献。19.青主 原名廖尚果,中国近现代音乐美学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他留学德国研习音乐,回国后投身音
乐理论创作,著有《乐话》《音乐通论》,提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等观点,对音乐本质、功能等深入探讨;创作艺术歌曲
《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融合中西音乐风格,推动中国音乐理论发展与音乐美学思想传播。20.长恨歌 是由
黄自作曲的清唱剧。这部作品创作于1932年,以白居易的同名长诗为蓝本,共十个乐章,黄自完成了其中七个乐章的谱曲
。作品以细腻的音乐语言,刻画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21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是中国近代早期重要的音乐社团,1919年由蔡元培倡导成立,初名“音乐团”,后改称研
究会。该会以“研究音乐,陶养性情”为宗旨,聘请萧友梅等担任导师,开设乐理、唱歌、钢琴等课程,出版《音乐杂志》,
推动了专业音乐教育在高校的萌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传播西方音乐、探索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阵地。简答题:1.简述学堂
乐歌的产生与发展。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重要现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维新变法推动,借音乐教育启发民
智,西方音乐随留学潮传入,日本“学堂唱歌”模式被借鉴,1904年“癸卯学制”将音乐课纳入新式学堂必修,催生教材
需求。发展历程❶萌芽期(1900 - 1911):沈心工、李叔同等同用日本/西方曲调填词,代表作《竹马》《送别
》,内容多宣传爱国与科学(如《何日醒》)。❷高峰期(1912 - 1920):民国美育政策推动,部分作品开始自
编曲调(如赵元任《卖布谣》),通过《音乐杂志》等普及。❸影响:奠定近代音乐教育基础,促成“中西合璧”创作理念,
是新音乐过渡的关键阶段。以西洋曲调填词为主,内容兼具启蒙性与民族性,开启大众音乐教育先河,推动中国音乐现代化。
2.简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等)进京,带来二黄腔。吸收汉调西皮腔、昆曲、秦腔等,
经“徽汉合流”,于19世纪中叶形成以“皮黄腔”为主的剧种,程长庚等奠定行当(生旦净丑)和表演体系。后进入宫廷受
推崇,谭鑫培等名家规范声腔板式,梅兰芳创立“梅派”,推动旦角艺术雅化。民国时期“国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
”流派纷呈;新中国成立后经戏曲改革(如《白蛇传》)和现代戏创作(如《红灯记》)持续发展,成为中华文化象征。声腔
以皮黄为主,融合多剧种精华;表演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具程式化与象征性; 从民间走向宫廷,再成“国粹”并走向国际。
3.简述黄河大合唱 是抗战时期经典音乐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演于延安,以黄河为象征
展现民族精神,在1938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光未然目睹黄河景象与民众抗战热情,创作长诗《黄河吟》,次年与冼星海
合作改编为合唱,鼓舞抗战士气。作品共9个乐章,涵盖合唱、独唱、朗诵等形式,如《黄河船夫曲》以号子展抗争,《保卫
黄河》用轮唱喊出抗战决心,《怒吼吧,黄河》号召全民族团结。融合西洋合唱与中国民歌元素,以黄河象征民族不屈精神,
成为抗战精神旗帜,被译为多国语言,至今仍是中国音乐经典。4.简述嵇康的音乐成就是晋时期重要音乐家,其著《声无哀
乐论》,提出音乐本质是“物之自然”,声音本身无哀乐,哀乐源于听者情感,挑战儒家“乐与政通”传统观念,具朴素唯物
论色彩。善弹古琴,尤擅《广陵散》,相传此曲从古人处学得,拒绝传授他人,临刑前从容弹奏,成为典故;创作琴曲《嵇氏
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邕“蔡氏五弄”并称“九弄”,被隋炀帝列为科举必考曲目。主张“越
名教而任自然”,音乐观体现对礼教束缚的反抗,其弹琴赴死的典故更将音乐与人格气节结合,成为文人音乐精神的象征。5
、简述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是清末民初在学校教育中推广的音乐歌曲形式,多为填词创作,旋律多借鉴日本或欧美曲调。内容
多为爱国、励志题材,风格简洁明快,形式以单声部为主,适合集体演唱。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代表作品
有《送别》《中国男儿》《春游》等。推动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兴起,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
。6、简述南戏和北杂剧的区别:起源与地域:南戏:起源于南宋温州,流行于南方地区。北杂剧:起源于金元时期大都(今
北京),流行于北方地区。音乐特点:南戏:以南方曲调为主,音乐风格轻柔细腻,多用五声音阶,伴奏乐器以丝竹为主。北
杂剧:以北方曲调为主,音乐风格高亢激昂,多用七声音阶,伴奏乐器以管弦为主。剧本结构:南戏:结构较为灵活,通常分
为若干“出”,每出有独立情节,可长可短。北杂剧:结构较为固定,通常为四折一楔子,每折有独立场景,情节紧凑。表演
形式:南戏:表演注重唱、念、做、打的结合,动作细腻,注重抒情。北杂剧:表演以唱为主,动作较为夸张,注重叙事。语
言风格:南戏:以南方方言为基础,语言较为通俗。北杂剧:以北方官话为基础,语言较为典雅。题材内容:南戏:题材多为
爱情、家庭、社会生活等,注重情感表达。北杂剧:题材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注重思想性和教育性。7、简述宋元南
戏之前戏曲艺术的发展: 先秦时期是巫觋歌舞: 原始宗教仪式中的歌舞表演,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和仪式性;俳优表演
:宫廷中的滑稽艺人表演,以插科打诨为主,为后世戏曲表演奠定了基础。 汉代是百戏兴盛: 包括杂技、舞蹈、幻术
等多种表演形式,展现了丰富的表演技艺;角抵戏: 一种带有情节的表演形式,如《东海黄公》,为戏曲的形成提供了雏形
。 魏晋南北朝是“歌舞戏”出现: 如《踏摇娘》《兰陵王入阵曲》,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表演形式,是戏曲的
早期形态;傀儡戏: 木偶表演形式,情节丰富,表演生动,对戏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唐代是参军戏:一种以对话和表
演为主的滑稽短剧,形式较为成熟,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歌舞大曲: 集歌、舞、器乐于一体的大型表演形式,如《霓
裳羽衣曲》,对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元素有重要影响; 变文: 说唱形式,通过讲述故事吸引观众,为戏曲的叙事方式提供了
借鉴。 宋代是杂剧形成: 北方杂剧在宋金时期逐渐形成,以唱、念、做、打相结合,是戏曲的重要发展阶段;诸宫调
: 一种说唱艺术形式,通过多种宫调的曲牌联缀讲述长篇故事,为戏曲的音乐结构提供了参考;瓦舍勾栏: 城市中的娱乐
场所,为戏曲表演提供了固定场地,促进了戏曲的繁荣。 这些阶段的戏曲艺术形式逐步丰富,表演形式和内容逐渐完善
,为宋元南戏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8、《白毛女》成功的原因:1. 白毛女歌剧在艺术成就上它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
来具体而细致的刻画人物形象的问题;2. 作曲家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不仅吸收了民歌的音调作为各主要人物的主导歌曲的
音调基础。3. 在歌剧中采用许多西洋歌剧的齐唱重唱与合唱的手法4.在乐队伴奏上成功地运用了管弦乐队为民族音调的
歌剧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为揭示剧情发展做了大量铺垫,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力。9、简述白毛女的成就 艺术创
作上,是民族新歌剧基石,融合民间音乐、戏曲手法与西欧经验,为新歌剧探路。借音乐主题、民歌戏曲素材及西方技法,实
现戏剧音乐化,精准刻画人物,如喜儿蜕变、杨白劳悲惨、黄世仁残暴,形象鲜明。 思想价值中,以“旧社会逼人成鬼
,新社会鬼变人”,揭露阶级压迫,颂共产党功绩,指明农民翻身路,是延安讲话成果,在革命中动员群众、传思想,促民间
文艺提升。传播影响广,公演即受热捧,被改电影、芭蕾、京剧等。还走出国门,在多国演出,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喜儿成中国革命文化符号,彰显国际影响力 。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