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框架”的能力
一款手机,硬件参数差不多,但有的品牌让你觉得买了它就有了身份、品位。这就是“定义权”的力量。
你以为你买的是产品?其实,你更多是买那个被精心制造的“价值感”。商业赚钱的关键,就是造出“意义框架”,
并让目标受众认同的能力。
听起来太复杂?分解一下:
(1)造框架:面对一堆零散事实、数据或产品特点,你能不能提炼出一个简单、有力的核心想法或故事?把它包装起来,
给它一个特定含义。
(2)给意义:这个框架必须打动目标人群的需求,包括他们想要的东西或害怕的事。是解决他们的问题?
满足他们的骄傲?还是画一个他们梦想的未来?
(3)让他们信:通过不断沟通(如广告、推广文章、找网红推荐、演讲、报告、写文章等),
让你的目标人群(如客户、投资者、老板、同事等)接受你造的“意义框架”,并且按这个框架思考与行动。
例子:
(1)产品卖货:广告、软文、网红推荐,都是在给产品造一个吸引人的“意义框架”。
是“年轻人的第一台XXX”?是“成功人士的标配”?还是“健康生活的选择”?
(2)知识卖课:卖课的人卖的真是那些PPT和视频吗?不是。
他们卖的是“学完这门课你就能升职、加薪、赚钱、变聪明”这个“意义框架”。你为这个“可能”和“希望”付钱。
佛家三句义:“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于方法论的视角里,其重点在于“佛说”。
在“意义框架”方法论的视角里,重点同样在于“佛说”。
诚如西哲所言:“自由就是拷问自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