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政治1
丰富和发展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永恒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事物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特性:可知性、客观性、普遍性、可利用性。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万事如意”从哲学上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在形式。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假亦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表现了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贯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