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格行为模型6
帮助你根据动机、能力和提示3个要素去剖析行为,从而识别自身或他人的行为驱动因素。本章末尾的微练习,可以帮助你掌
握福格行为模型的用法。很多人都曾使用行为模型来逐步解决行为问题,他们说这个方法帮助他们了解了人类行为的机制。通
过福格行为模型,你将能解构为改变所采取的措施,并且了解自己是在促进还是在抑制它们。你将能更加了解为什么你会做出
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行为。我们都做过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吃爆米花当晚餐、对孩子大喊大叫或追网剧成瘾。但我们不必为了让
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儿就对这些行为视而不见或因此感到沮丧,而且我们真的不必自责。关于这一点,珍妮弗的例子让我印象深
刻。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位称职的母亲。在报名微习惯网课、开始学习福格行为模型之前,她正因为自己无法坚持
运动而沮丧不已。珍妮弗过去一直有健身的习惯,上大学时她就是跑步迷,在有孩子之前,她还和朋友一起跑过半程马拉松。
但是现在,洗碗、洗衣服就是珍妮弗平时最耗费体力的活动了。她真的很想去运动,但身材已经发福走样。她知道,自己必须
缓慢而稳定地开始运动。珍妮弗开始尝试时不时地在书房里做15分钟瑜伽,偶尔还会跑步到街尾。这都是她力所能及的,但
她却无法做到坚持有规律地锻炼。锻炼日变成了“好”日子,而不锻炼的日子则变成了“再来一杯酒”的日子。后来她对我说
这让她觉得自己很失败。过去很容易的事情如今却变成了每日的挣扎。她以前能跑8 000米,这个成绩让她很有成就感,
但她现在大多数时候连跑到院门口的信箱那里都做不到。她总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她就是做不到呢?珍妮弗的情况很常
见,她感受到了一种阻力。每天,她都会告诉自己应该去做力量训练或跑步,但她总会找到理由放弃,不是为孩子网购商品,
就是为工作搜集资料,一天下来,她只觉得自己很失败。她心知肚明,自己就是在找借口,即使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她也不
想去做。她沮丧吗?自暴自弃吗?意志薄弱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珍妮弗上完微习惯网课后不久,我发了一封邮件给她,她
回复我说已经解决了运动习惯的难题。首先,她从动机、能力和提示三方面审视了自己的现状。其次,她将行为分解成了一个
一个微小的步骤,并集中精力审视动机。动机几乎没有。大多数时候,她只是不想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做瑜伽。珍妮弗放弃
了单人瑜伽的想法,决定换个更适合的方式。她把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逐个列出,结果真的有所收获。她喜欢的那些运动有一个
共同点,它们都是群体性的。珍妮弗越想越觉得一个人单练很无趣。独自锻炼变得像是一种义务,而她也缺乏足够的动机让自
己迈过行动线。最终,珍妮弗放弃了独自锻炼的想法,加入了多人运动,她参加了每星期一次的动感单车课、每星期一次的瑜
伽课,还加入了妈妈跑步群。不知不觉间,她已经恢复了坚持运动的习惯。对珍妮弗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但最令她感
到兴奋的并不是解决了行为问题,而是真正地改变了她的生活的那件事:她打破了自我批评的魔咒。在了解行为的运作机制前
,她为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坚持锻炼而感到烦恼。“以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却搞不定,你到底怎么了?”这种感觉不断地重
复。每天晚上,她都只能借酒消愁。她绞尽脑汁,想要为此寻找答案。也许是自己正在变老,也许是需要服用抗抑郁药,也许
应该找个私教。她被这些想法折磨得身心俱疲,最后只能靠忙于做饭和收拾玩具等家务活的方式来麻痹自己。直到学会用行为
模型分析自身行为后,她才意识到问题不在于她自身,而在于采取行为的方式。把这些行为一步一步地拆解开之后,她发现了
其设计的缺陷所在。她有独自锻炼的能力,但动机不足。更糟糕的是,她还缺少一个可以提醒她去做瑜伽的可靠提示。无论是
对珍妮弗还是其他人来说,都很幸运,福格行为模型并没有什么“懒惰”轴或“软弱”轴。这不同于她自怨自艾的认知。它是
一个模型,而不是对性格好坏的投票。一旦珍妮弗意识到她不等于她的行为,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她开始把习惯当成食谱一样
看待。即便结果不如意,也无须自暴自弃,只要改变配比、调整配料再试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