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柿子红了
夜踏上回家的列车。坐火车、转飞机、乘高铁,辗转到家已是次日傍晚时分,熟悉的村庄包裹在一片夕阳的柔光里。我的家乡
在豫东平原,这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着柿子树。春天,枝丫上冒出嫩芽,接着开出四瓣翻卷的柿花,或白或黄,点缀在
绿叶间。深秋,树上挂满红彤彤的果实,似一个个小灯笼,在暖阳照耀下格外亮眼。小时候,老家院子里有两棵果树,一棵石
榴树,一棵柿子树。农村有句俗话叫“东榴金西柿银”,意思是庭院内东边种石榴树、西边种柿子树,寓意“多子多福,事事
如意”。幼时家贫,我的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照顾我们兄弟。院子里的石榴树每年结果不多,热情的母亲还要分给左邻右
舍,轮到自个儿家就剩不下几个了,所以我对石榴记忆不深,反倒是秋天里蜜甜绵软的柿子,始终让我难忘,因为总能痛痛快
快地吃个够。每到柿子成熟,母亲都会想办法把它“暖起来”——将新摘下的柿子放在塑料袋里,中间混放着苹果、香蕉,然
后将整个埋进粮缸。暖柿子的时间并不长,往往三四天就够了。“娘,柿子能吃了吗?”那个时候,馋嘴心急的我每天放学都
小跑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踮起脚尖,伸手摸摸粮缸里的柿子。“能吃了!”母亲发话后,我立刻去拿。捧着熟透的柿子,
轻轻一吸,皮破汁流,浓郁的甜从舌尖直抵心田。看着我一个接一个地吃,母亲笑道:“少吃点,空腹吃柿子对胃不好。”在
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未曾多想,只以为是母亲让我们省着吃。现在才知道,空腹吃柿子,容易形成“胃柿石”,对身体不
好。时至今日,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