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用正确比较代替盲目比较《02自我管理:父母的情绪控制力》
情景再现
暑假终于结束了,妈妈开始帮兰兰准备开学的学习物品,她最关心的是兰兰的作业,按照往常的经验,每次开学前都要经历
一场作业突击战。
“兰兰,你的暑假作业写完了吗?后天就要开学了!”妈妈担心地问。
“快了,就差两篇手抄报了。”兰兰正在埋头粘刚买的水雾魔珠。
“那你还有心思在这儿玩?还不赶紧去写!人家倩倩可是放假第一个月就写完了。”妈妈不满地唠叨着。
“知道了。”兰兰一边小心翼翼地粘着珠子,一边答应。
“光知道有什么用?咱小区的那个娜娜比你还小半岁吧,人家学习从来就不用督促。”妈妈也觉得奇怪,自己的孩子为什么
总是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情绪分析
父母动不动就拿着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比,目的是想激励孩子,让孩子变得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这源于父母内心
的欲望,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就期待自家的孩子也要做到,否则就意味着自己教育失败,相比自己的期待,父母根
本没有真正地关心过孩子的个人感受。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大多数父母虽然知道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是不明智的行为,但他们
仍然会忍不住地去做比较,即使不公平,也会默默地在心里进行对比。”
“别哭了,你看那个妹妹都不哭,人家多乖啊!”
“乐乐和你一起学的钢琴吧?人家都拿下钢琴八级了,啧啧,真争气!”
比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成绩到兴趣,从身高到体重,从脾气到饮食等。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
伴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人陷入思维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否定。
孩子最在乎的莫过于父母的感受和看法,当爸爸妈妈总是数落自己的孩子,这也不如别人,那也不如别人,孩子内心会生出
一种巨大的无能感,出现自我评价低、毫无价值感的病态心理,他们会因此否定自己的能力,内心充满深深的无助和自卑,
像蹲在角落里被遗弃的孩子,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当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欣赏、肯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而对自己处处不满、否定和打击,孩子就会特别在乎别人的看
法和评价,在做事的过程中完全屏蔽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外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与自己失去了联结。”
这些孩子长大后,无论是在工作的抉择,还是生活的喜好上,抑或是人际关系的应对以及婚恋伴侣的选择上,都很容易陷入
迷茫,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另外,这种比较伤害的不只是孩子,还有父母,对父母来说, 他们会以为自己辛苦付出,却没有得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内
心会有很大的挫败感。
话术建议
尊重差异
“你看看那些花,有的春天开,有的夏天开,有的冬天开,不要着急,慢慢努力,以后你一定会和他们一样棒的。”
结果是:孩子受到鼓励,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过:“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关键
是这些优点能否被发现,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与其拿别人孩子的优点与自
己孩子的缺点比,不如尊重孩子与别人之间的差异,然后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进步。
纵向比较
“我记得上学期你还在为400米跑发愁呢,这学期就成为体育之星了,你的进步可不小啊!”
结果是:孩子为自己的进步由衷的感到高兴。
横向比较,只能发现孩子的不足;纵向比较则有利于发现孩子的进步。
盲目的与别人比较,只会分散精力,激发焦虑甚至忌恨,得不偿失。正如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所说:“最值得畏惧的对
手,从来不关注你,他只关注自己业务的每个细节。”优于过去的自己就是进步,拿孩子和她自己的过去比,让孩子看到自
己的进步,哪怕再微小,也能帮助孩子专注于提升自己,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看到并说出孩子的优点
“我把你上次画的画发给小陌阿姨看了,她夸你很有创意,整幅画也很有层次感,我知道你喜欢画画,也为画画付出了很多,
如果你在数学上也花点儿功夫,也一定能把数学学好!”
结果是:孩子开始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
假设白纸上有个黑点,我们都只会关注那个黑点,而忽略了白色部分的存在,同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很容易只
看到孩子身上那一个小黑点,并去批评和纠正,而忽略掉孩子身上大部分的优点。
与其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否定孩子身上的一个黑点,不如去寻找孩子的优点来肯定他、赞美他,这不仅能让亲子关系变得
更亲密,还能给孩子注入向上的动力,建立面对挫折的自信。
非暴力沟通练习
当你看到孩子英语考了86分,而他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是100分,你通常会怎么说?
1.尊重孩子与别人之间的差异
2.纵向比较,找出孩子的优点
3.看到并说出孩子的优点
思考题
你认为每次考第一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