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放下评判,全然看见(1)

放下评判,全然看见(1)

2025-06-06 20:14  浏览数:254  来源:终点幸福    

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节律的大智慧。父母不用惯性思维框柱孩子,孩子才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去体验属于他的无限可能。
不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一些妈妈喜欢攀比,以“孩子早走路、早说话、说得多”为荣。早教训练的目标是使孩子早早具备各种能力,貌似让孩
子在起跑线上先走了一步,其实是在马拉松比赛中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起跑,输在起跑线上却不自知。
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儿童发展问题专家迈克·内格尔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众多人体实验结果显示,除非是生活在极度
与外界隔绝、极度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日常与家人互动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已经足以促成儿童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
智商、情商,社交能力和运动能力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不可分割。当过分强调针对某一特定大脑区域进行强化刺激的时
候,反而可能导致“神经挤迫”现象。这种现象首先由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及神经科学教授彼得·胡腾洛赫尔提出定义。
根据他的研究,大部分尚未分化、对于青春期和成年期创造力有重大意义的大脑功能区域,会因为其他区域的侵占而萎缩。
由此可见,孩子在起跑线上超前几步,却要在整个人生路上付出代价。
如果我们去观察那些得到爱和自由的孩子,他们天然地会去体验各种事物。比如看到一副卷轴画,孩子会抚摸,闻一闻,卷
起来,再放下,再卷起来,再放下……反复尝试感官神经系统发育所需要汲取的体验,孩子就是这样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
这个过程有神圣的内在规律,不需要任何早教机构去教。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打扰。
我的一个好朋友智商超常,大学读的是少年班,本科毕业出国,顺利读到麻省理工的博士毕业。这个公认的聪明女人,却
曾经被大人觉得是傻孩子。她小时候说话晚,等终于会说话了,大人经常提各种问题考她,她一律回答“不知道”,因为她
觉得大人的问题很愚蠢,“干脆让他们认为我蠢吧,这样就不会继续打扰我了”。于是,大人便真的以为他傻乎乎的,她不
用整天应付大人的废话,得以拥有安宁的空间,专心发展自己的精神生命。
若孩子希望和你交流、共同玩耍,请尽情回应孩子,与他的感受共振,如同协奏曲一般彼此呼应,幸福感十足。若孩子专注
于自己的世界,请给予他自由、不被打扰的空间。比如孩子正在观看一幅画,专注而宁静,他与这幅画建立了联结,感受到
它的精神生命,如果这时候父母自作聪明地横插一刀,告诉孩子这幅画的名字、作者是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等,那么
孩子的感受就会被割断。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假如孩子的头脑中累积了大量知识,看到各种事物时就会第一时间去搜索知识,
从而失去自己的感受力,让灵性的头脑变成流水线上的电脑。
这样孩子走进社会,可想而知,只能去做别人分配给他的工作,而无法成为一个创造性的个体,主动创造自己想要的体验。
世界上的优秀产品,比如苹果手机,它的功能设计不是从用户调查问卷中得来的,而是来自于最直接、最简单之处——乔布
斯自己想要的体验。
特别爱早教的父母,不停地跟孩子说话,要孩子辨别颜色、形状,教给孩子各种事物的名称,反复要求孩子懂礼貌,说“你
好”“再见”“阿姨好”。知识早晚都能学会,但孩子内在神圣的成长节律却被打乱了。
就我接触的案例来看,在某个领域取得顶级成就的人,虽然年不一定幸福,跟父母的关系不一定亲密快乐,但至少,他们的
童年都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也就是说,至少有一个空间,父母是不管他们的。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