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用安慰和关心代替抱怨式沟通《02自我管理:父母的情绪控制力》
情景再现
小丽下班回到家,就一边奔向厨房做晚饭,一边催促儿子赶紧写作业。
儿子在叫妈妈,油烟机嗡嗡地响,小丽根本听不清他在说什么,她只好跑出厨房,来到儿子房间门口。
“你有什么事,就不能等会儿吗?没看到我在炒菜吗?”
“妈妈,明lang的lang字怎么写?”
“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写,你就不会查字典吗?”
小丽回到厨房继续炒菜,过了一会儿又听见儿子喊,她这次没搭理他,过了一会儿,儿子跑到厨房。
“妈妈,我的生字本不见了。”
“让你把东西收拾好,你就是不听,自己好好找吧,天天丢三落四的。”小丽烦躁的说。
“妈妈,吃完饭,您陪我去游乐场玩儿吧!”吃饭的时候,儿子请求到。
“玩什么玩?我上一天班还不够累吗?你吃完饭,我还有一堆事要做呢!”小丽没好气的说。
情绪分析
有时候我们自己还没意识到,就已经陷入暴力沟通的模式了,抱怨就是其中的一种。
当你上完一天班,去接孩子的路上,浏览了班级群里的消息,回到家一边督促孩子写作业,一边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老
公回家躺沙发上刷手机,臭袜子就扔在旁边……面对这一切,你可能早就忍不住开始抱怨了。
你觉得自己真是太难了,抱怨几句也是理所应当,但你想想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一种语言暴力伤害吗?
抱怨看起来是由外在因素引发的,实际上,抱怨是对自己的的无法接纳,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内心的需求,一个内心
无法接纳自己的人,在外部世界就会像一只刺猬,抱怨就是身上的刺,他不断用这些刺来刺痛别人,以提醒别人关注自己。
其实,爱抱怨的人本身没有恶意,这也是他们觉得自己委屈的原因,但因为他们常常心怀不满,所以经常会陷入暴力沟通,
把沟通变成一种攻击。
抱怨作为一种负能量,具有很大的传染性,在抱怨中成长的孩子,会被父母的这些消极情绪所影响,一旦他们遇到不满的
地方,也会喋喋不休地抱怨。
话术建议
表达安慰和关心
“幸好没扎到手,碗是陶瓷做的,很容易被摔碎,下次当心点儿就好了。”
结果是:孩子有点儿内疚,决定下次小心点儿。
每个人都有被理解的需求,就连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不小心犯了错,需要的不是埋怨,而是父母的安慰和关心。
表达需求
“妈妈很累,现在没力气收拾玩具,我需要你的帮助!”
结果是:孩子开始自己动手收拾玩具。
一般来说,抱怨的根源是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采用抱怨的方式去提醒对方,孩子有时听不懂大人的抱怨,不如
直接跟他表达需求,如果再加以鼓励和赞美,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换个角度表达
“露营的条件虽然艰苦点儿,但你看着的夕阳多美啊!等晚上一起看星星,保证惊艳你!”
结果是:孩子的心情变好了。
一度热播的一个亲子节目中,每一期都会准备一座比较破旧的房子,条件比较简陋,但是爸爸们在面对破旧的房子和孩子
哭闹时,并没有抱怨,而是引导孩子去发现这个房子的有趣之处。
因为抱怨不仅无法改变环境,还会把心情搞得一团糟,不抱怨的家长,赋予孩子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他们拥有更乐
观的心境。
非暴力沟通练习
下雨了,孩子又忘记带雨衣出门,你通常会怎么说?
1.表达对孩子的安慰和关心
2.表达让孩子出门带雨衣的想法
3.换个角度, 让孩子知道下雨天出门不带雨衣的后果
思考题
你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