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用耐心和爱代替威胁和恐吓《02自我管理:父母的情绪控制力》
情景再现
晨晨蹲在地上,玩土玩得正起劲。他用手里的塑料铲把土挖起来,笨拙地往旁边的玩具工程车上装。大概是蹲久了不舒服,
他干脆坐在了地上,搞得浑身都是土。
“不要坐在地上,把衣服弄脏了。”妈妈在一旁皱眉道。
晨晨没有理她,继续挖土、装土,眼看着一些土洒到了鞋子里。
“快站起来,你要是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妈妈恐吓道。
情绪分析
很多情况下,父母总能用威胁、恐吓一招制胜,尤其是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
孩子若是不听话,父母总能施展出各种花式威胁、恐吓法。某位妈妈曾骄傲地说:“我从不打小孩,也不做大呼小叫的妈
妈。我有一个很管用的方法,就是编故事。比如,不乖就会被警察叔叔抓走。”而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不乖,更不
清楚自己为何会被这般对待。
父母都希望孩子心里有个惧怕的人或事物,这样关键时刻就能震住他。其实,这种想法很致命,比如,用医生吓唬孩子,会
让孩子抗拒看病;用警察吓唬孩子,会让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不敢求助警察;用妖怪吓唬孩子,会让孩子怕黑,怕睡觉,
变得非常胆小。
更有父母习惯用自己的爱来威胁和吓唬孩子。“再哭,妈妈不爱你了!”这句极具威胁性的话,可以立即生效,让孩子瞬间
便安静,但孩子的心理会异常恐惧,恐惧不被爱的可怕后果:“被责骂、被抛弃……”
恐吓和威胁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在心理上强化对一些未知事物的恐惧,甚至会患上社交恐惧症。
在威胁和恐吓下,孩子会变得怯懦、自卑、甚至伪善。同时,他们也会因为习惯了屈服,未来也会更容易被他人欺凌。
实际上,威胁是权力斗争的产物,父母通过威胁等于在孩子面前强化自己的权力。“我是你爸爸或妈妈,我说什么,你都得
听!”这是典型的暴力沟通。孩子作为弱小的一方,自然是敢怒不敢言。但他心里想的一定是:“等以后,我一定让你知道
我的腻害!”所以,会有孩子打父母的案例发生,这多半是他们对童年“威胁”的报复。
父母要明白,教育的目标并非是让孩子害怕,而是希望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威胁和恐吓只是换来了表面的平
静,内在却孕育着惊涛骇浪,一有机会就会把亲子关系推进万劫不复的境地。
话术建议
和孩子谈判
“妈妈饿了怎么办?你愿意陪妈妈回家吃点儿东西嘛?对了,我回去要做披萨哟!”
结果是:孩子乐呵呵地跟父母回家。
所谓谈判,是通过协商、商量、交涉来达到彼此都满意的结果。
谈判是一种典型的非暴力沟通,因为成功的谈判需要坚持的原则是:平等合作、尊重对方的需求、适当做出妥协。
和孩子谈判,父母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需求,合作的关系只能落空。
谈判的目的是双方都满意,所以妥协是必要的。为了让孩子回家,妈妈可能需要妥协让步等他5分钟。
无论怎样,既然是谈判,以父母成年人的阅历和经验,总是有各种手段可以把孩子说服,又何必动用怒气和武力呢?
游戏说服
“现在,你就是一只小兔子。来,我们请小兔子吃他最爱的胡萝卜吧。”
结果是:孩子开心地吃了很多饭和菜。
也许你觉得,吃个饭至于这样吗?不吃就算了,孩子饿了自然就吃了。对孩子来说,给予耐心和爱都是值得的。用心养出来
的孩子和吓唬大的孩子,绝对有差距。更何况,谁愿意和孩子沟通时总是充斥着火药味呢?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游戏,平时
多留心孩子喜欢的事物,通过它就可以轻松地让孩子跟着你走了。
非暴力沟通练习
孩子不肯练琴,你通常的反应是:
1.和孩子谈判
2.游戏说服
思考题
恐吓和威胁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