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用协商代替命令《02自我管理:父母的情绪控制力》
情景再现
妈妈在蛋糕店给玲玲买了一块奶油蛋糕,玲玲坐在店里的桌子前品尝。一不小心,她把一块奶油掉到了桌子上,然后她用叉
子刮起来,想要再次把这块奶油放进嘴里。
“这块奶油已经脏了,不能吃!”坐在对面玩手机的妈妈看到了,立即阻止玲玲。
玲玲舍不得丢掉,继续往嘴巴里送。
“跟你说了不能吃,快扔了。”妈妈夺走了玲玲手里的叉子。
玲玲大哭起来。
“不准哭!”妈妈又去拿了一个新叉子递给玲玲。
玲玲没有接,继续哭。
“不吃咱就走,别在这儿跟我闹脾气!”妈妈拽起玲玲,气哄哄地走出蛋糕店。
情绪分析
孩子小的时候,天真烂漫,父母说话会不由自主地用温和的语气,就算孩子淘气一点儿,也能一笑置之。但随着孩子长大,
越来越不听话,父母的耐心会迅速下降,脾气越来越差,最终从讲故事说道理变成不容置疑的命令。尤其是给孩子讲道理讲
不通的时候,父母干脆放弃,简单命令来得更痛快。
游乐场,有个小朋友不想回家。妈妈站在边上,面色冷峻地说:“我数到3,你乖乖地跟我回家!”刚数到2,小朋友就已经
站到了妈妈身边。妈妈一副胜利的样子,却没发现孩子眼里的恐惧和不安。
命令式教育,看起来立竿见影,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那个执行命令的孩子,内心有着怎样的痛苦呢?试想我们凡事都被命
令,听到的都是“不准”“不许”“不可以”,是不是会有一种被压制的恼火和无奈?
一个15岁的女孩吐槽父母说,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跟谁做朋友,几点回家,零花钱怎么用等,事无巨细都要听爸爸妈
妈的,自己根本没有一点儿自由。有时候,和父母理论几句,就会遭受各种责骂和打压。女孩说自己只能回房间摔东西解气,
气父母管理得太多,也气自己太无能。
被命令的孩子长大后,要么习惯反抗,要么习惯软弱。前者对命令、规则非常敏感,不愿服从,脾气大,一句话不顺耳就会
发脾气;后者唯唯诺诺,总是听命于他人,但心里又有很多不满得不到发泄。
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危害,父母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命令孩子呢?
1.父母过于焦虑,缺乏耐心
2.父母的控制欲过强
3.父母认为只有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4.父母从小被命令,习惯了这样的方式
5.父母本身不善言辞,只会简单的发号施令
话术建议
询问孩子的意见
“你觉得早上几点起床,才能保证上学不迟到呢?”
结果是:孩子感觉被尊重,开始思索怎样才能不迟到。
俯首帖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值得欣赏,在有些孩子心里或许已埋下撒谎、推脱责任的恶根。用询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
自己的想法,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机会,更是孩子独立的第一步。
用拜托的语气
“若是能把碗洗了,那真是帮了妈妈一个大忙呢!”
结果是:孩子为能帮到妈妈而感到自豪。
如果妻子对丈夫说:“你早点回家陪孩子啊。”丈夫会怎么想,怎么做?若换一种表达方式:“我知道你工作非常忙,不过
如果你能偶尔早点儿回家陪孩子,我就能有时间看书准备考试,那可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呢。”丈夫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很
显然,当我们用拜托的语气,对方更容易接受,也更能提高干劲,孩子亦同。
用具体代替抽象的表达
“公交车上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累了,我们安静地坐着吧,打扰他们休息就不好了,对吧?”
结果是:孩子听从了父母的建议,迅速地安静下来。太抽象的表达,孩子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在父母的命令下,孩子更加不
知所措。想让孩子做什么,就具体地告诉他。比如,“你去把抹布洗一下”而不是“你就不能帮忙做点家务嘛?”具体明确
的表达,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然后迅速完成父母所说的指令和要求。
用肯定的表达加建议
“考前看看小说挺好的,可以放松一下。不过距离考试还有两天,你可以把错题集再看一遍。”
结果是:孩子被肯定,对父母的建议也会采纳。
一边打击一边命令,会让孩子更加叛逆。肯定孩子的行为,再给出建议,孩子才更乐意听。
非暴力沟通练习
当你觉得孩子的头发太长了,应该去理发,通常会怎么说?
1.询问孩子的意见
2.试试拜托的语气
3.用肯定的表达加建议
思考题
哪些事该和孩子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