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摘抄)
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成功规避了对自我的认识,他极其擅长迎来送往,比如他最出名的开场白便是由衷的
一句“你们好啊,我的朋友们!”接着就是“你们绝对猜不到最近在做什么!”又或是“来吧朋友,看看这个!”就这样,没
有人问他“你好吗”,更没人问他“你感觉怎么样”。因此,“你感觉怎么样”对蛤蟆而言确实是种新颖的问话,尤其是当提
问人似乎真的想知道答案时,更让蛤蟆坐立难安。他从没有对自我分析感兴趣过,所以还真不知道该怎样描述内心的状态。如
果我看到有人非常深情,或者发怒、悲伤和害怕,我就能说这人正处在“自然型儿童”的状态里。是这样吗?我之前从没意识
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
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是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的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
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从呱呱落地起,
我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人陪伴,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
处可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你看,悲伤的原因是真实可见的:你想起了不快乐的时光,你自
然会有悲伤和不快乐的情绪,所以你哭了。你能接受这个解释吗?应该可以,可我不喜欢像刚才那样嚎啕大哭。你肯定不喜欢
,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
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
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力量,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可能
无法生活下去。童年体验到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
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够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
依赖一辈子。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母或母亲的复制品
,而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有时那种熟悉的情绪还是会来,我
会悲伤,会觉得自己没价值。那种情绪还藏在我心里某个角落。可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我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不再被
它牵着鼻子走。如果没有什么事儿做时,那种熟悉的悲哀和孤独感又会回来,让我好几天都不好受。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
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