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的不是抱怨,而是习惯养成的心态
到,她每次找我聊天的主题都是抱怨。抱怨自己现在的领导和工作氛围,抱怨自己想写作但总是太懒,然后回忆一下昔日荣光
,曾经中流砥柱被所有人倚重。我自己也曾被卡在自我指责的黑洞中好久。读心理学,在“自我设限”的那一课,我在本子上
列了一下自己深以为耻、不愿意提起的事情,大概有30件。那一瞬,我明白自己为什么充满了疲惫感,其实是被失败和自我
指责吓破了胆。人为什么会抱怨,或者自我指责?因为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又无力改变现状。所以,我向你推荐福格教授的这
本《福格行为模型》。福格教授是“行为设计学”鼻祖,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创始人,深入研究人类行为超过20年,
提出了著名的福格行为模型:B=MAP(如图P-1所示)。图P-1福格行为模型想想我们经常抱怨的内容什么?“我又
胖了”“我又没有学英语”“我还是没有开始写作”“我总是熬夜”……你会发现,我们的关注点都是愿望。愿望从来不会改
变现实,行动才会。这是一本非常详细的“如何化抱怨为行动”的操作手册。它介绍了7个具体步骤。在这里,我先剧透一下
前三步:明确愿望、探索行为选项、为自己匹配具体行为。第一步,明确愿望。愿望很容易就能识别,我们经常抱怨的,其实
就是愿望。第二步和第三步,探索行为选项和为自己匹配具体行为,是连续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我们容易把情绪点锁在“达
不到期望”的那个点上,但是现在,请先把这个“点”画在纸张的中央,并且不要沉浸于此,而要侧重于思考有哪些行动可以
通向它,越多越好。这是发散。收敛,则以实现愿望的效果强弱,以及自己容易做到还是难以做到为思考框架。把发散想出的
所有行为置入图P-2中合适的位置,最终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能开始行动的那个小台阶。图P-2焦点地
图我之所以向你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运用这个思考框架,你可以尝试做“自己的温柔母亲”,治愈自己,让自己改变。我们都
曾享受过母亲的温柔。那个我们婴幼儿时,教我们走路的年轻女子,她绝不会在我们还不会翻身的时候,要求我们爬,也绝不
会在我们刚刚可以爬的时候,要求我们跑起来。她会耐心地观察,看到我们那一点点能力变化,立刻夸奖我们,拥抱、给糖吃
……再给一个适当的新挑战,继续耐心地陪伴。那个一次次找我抱怨的女孩,那个长期自我指责的我自己,虽然早已成年,甚
至一度拥有光鲜强大的外表,但在面对自己的无力时,内心何尝不是一个号哭的婴孩,希望得到有经验的母亲温柔的对待,得
到她给予的恰当训练和陪伴,看她为我们那一丁点的进步鼓掌……只不过,我们已经长大了,也许只能自己当“自己的温柔母
亲”。做得到、做不到,意愿高、意愿低,如此细微且没有道理可讲,只有我们自己才了解。用《福格行为模型》的思考框架
,其实可以把闺蜜的吐槽大会、领导对团队的大肆指责、家长对孩子的不满唠叨,转化为服务性的具体帮助。我听过无数家长
对孩子咆哮:“你能不能认真一点!”好几次,我都把孩子拉到一边,问他:“你妈妈说让你认真,你知道具体是要你做什么
吗?”几乎所有孩子都摇头表示不知道。这是一个弱者对强者的本能式顺从,而作为弱者的孩子,在家长的情绪宣泄中并没有
得到帮助,他不知道如何改变。有了这本书的框架,家长能不能和孩子一起找出具体的行动清单,然后再筛选出适合孩子特质
的行动呢?这种服务性的具体帮助是什么?看到别人陷入困境时,不指责、提供恰当的帮助、不勉强对方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
事情。这就是温柔的爱。这本书中另外一个我非常欣赏的提议是“珍珠习惯”。我们了解,珍珠的形成是因为蚌受到异物(砂
粒、寄生虫)侵入的刺激,然后分泌珍珠质,一层一层地把刺激物包裹起来,即成珍珠。如果诗意地来说,每一颗美丽的珍珠
,其实都是蚌包裹好的痛苦与刺激。人生在世,大大小小的烦恼和刺激,没人能躲开,关键就在于你会如何对待它们。福格教
授的“珍珠习惯”提议非常智慧。以他自己的一个小实践为例,福格教授睡眠不好,经常被半夜启动的空调吵醒。与其每次被
吵醒后都烦躁地抱怨,不如设计出一个习惯—— 每次被吵醒后,就冥想放松。于是,他收获了一个明确的冥想放松时间段。
最后,他甚至觉得被吵醒然后冥想、放松,还挺幸福。对于那些确定会发生的刺激,建立一个习惯来“包裹”它,久而久之,
也许你会得到一串生活的珍珠。推荐序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
教育学会副会长“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两句名言是老子2 000多年前写在《道德经》中的。《福
格行为模型》这本奇书给予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把复杂的习惯原理变成了简单的操作指南,并验证了老子“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的生活智慧。在今日中国,父母们最重视的家庭教育方法之一就是习惯的培养,国家出台的教育类法律法规也几乎全部
积极倡导培养良好习惯。然而,培养习惯似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难题,它让无数父母和教师不知所措,好梦难圆。我在中国青
少年研究中心工作期间,曾用10年的时间承担教育部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门做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等方面
的研究,并总结出习惯培养的6个步骤:激发动机、明确规范、榜样教育、持久训练、及时评估和环境育人。我和同事们的研
究成果及科普作品受到许多学校和家庭的欢迎,但平心而论,我们提供的方法较为宏大,依然没有突破如何具体操作的难关。
这正是《福格行为模型》一书吸引我的原因。福格博士是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的创始人,他从2009年开始专注研究
如何运用行为设计的方式来培养习惯,并于2011年提出了“微习惯策略”。迄今为止,他的研究成果已帮助超过12万人
实现了看似不可能的改变。微习惯策略的灵丹妙药是什么呢?在这本书中,福格博士将他的理论与实践和盘托出,给予读者切
实有用的具体帮助。无论你是想健身,还是希望经营好家庭生活,抑或是想知道如何实现目标,都可能从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如果简要概括一下福格博士的习惯养成方法,我们或许可以发现5大要点。第一,要自信,不要自责。如果你做出过努力,
却没有养成预期的好习惯,那请不必自责。这不是因为你本身有什么缺点,而是因为在行为设计上或者你所使用的方法有问题
,只要设计合理和方法得当,养成你所期待的好习惯就有很大的可能性。那具体需要怎么做呢?一是停止自我批评,二是把你
的愿望拆解成微行为,三是将每一次错误当成是一种新发现,并利用它们不断改进。第二,从小改变着手,“简单”才能促进
改变。微习惯策略对培养新习惯极为有效,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做出的行为,把它拆解成微习惯并融入生活,然后把它“养大
”。例如,福格倡导的毛伊习惯,即每天早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 喊一句类似“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的话。这个行为
只用3秒即可做到,如果养成习惯,就能促使你开始积极美好的生活。小即是大,微小的行为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第三,通
过行为设计来养成好习惯。人要成为自己的真正主人,就要带着好奇心,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观察自己的行为,就像科学家观察
培养皿内的情况一样,或者把习惯当成食谱一样看待。我们要鼓起勇气将生活当成自己的专属“改变实验室”,我们可以在这
里为那个“我们想成为的自己”做出任何尝试,体验到一切皆有可能的神奇。第四,在行为设计中要把握行为改变的三要素,
即动机、能力和提示,而行为发生于三要素同时出现的时候。动机是做出行为的欲望,能力是去做某个行为的执行能力,而提
示则是提醒你做出行为的信号。动机越强,就越有可能做出行为;行为越容易做到,就越有可能成为习惯;没有提示,任何行
为都不会发生。因此,在改变行为的时候,需要检查确认三要素是否齐备。第五,及时庆祝是感受成功并将这种感受融入新习
惯的最佳技巧,也是提升某种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的一种积极体验。可以说,庆祝是习惯的“肥料”,每一次庆祝都有助于让
习惯牢牢扎根,而坚持庆祝的累积效果会滋养整座“习惯花园”。庆祝的原则是“及时又简单”,要尽可能选择自己感觉最自
然的方式来庆祝。而庆祝的原理就是,“成功的动能”会让成功带来成功。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既因为它是多年来行为科学
研究的崭新成果,更是因为它通俗易懂、简单易用,有助于更多人养成自己期待的良好习惯。毫无疑问,这本书对于广大青少
年的习惯培养具有更重要的价值,而且首先会让父母和教师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