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技术体系定义-场景化模型分析
目的是:准确把握系统的需求,从而使信息系统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的价值最大化。
2-1场景拆解与选择
基本方法和过程:
1.从信息系统目标价值链角度进行结构化拆解。
2.从业务发展能力链角度进行结构化拆解。
3.将信息系统目标价值链与业务发展能力链进行交叉融合,找出能力链与价值链的融合点。
4.在融合点中,找出组织特定价值与关键价值部分,形成关键价值点。
5.对关键价值点进行聚合,定义出对应的场景分析需求。
6.评价具有场景化分析需求的部分是否具备进行场景化分析的条件,形成需要进行场景化分析的清单。
2-2场景化模型构建与分析
1.场景定义2.角色定义3.业务分析4.数据分析5.技术分析6.组织分析7.风险分析8.政策与法律分析
2-3场景化模型分析应用:规划前、规划中、规划后
规划前:可以用来识别组织的关键需求,明确规划目标,并进行规划环境和资源的分析。
规划中:可以用来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风险,并进行决策支持。
规划后:可以用来监控和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2-4场景化模型分析关键价值
主要体现:1.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2.确保规划与组织发展的衔接。
3.降低规划风险和成本。
4.促进信息系统规划的共识和沟通。
2-5场景化模型分析优缺点
优点:1.贴近实际需求2.提供指导和参考3.提高系统适应性
缺点:1.数据采集和分析困难2.可行性限制
3深度诊断与评估
3.1成熟度与需求控制:成熟度较高的组织在提出需求时,颗粒度相对比较细致;
而成熟度不高的组织在提出需求时,其颗粒度一般比较宏观。
1)成熟度的概念。指事物发展到最高级/某理想目标状态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1.成熟度一级。已确立业务领域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和推动该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策划为主,
以及完成这些工作通常要开展那些规范化建设。(规范建设)
2.成熟度二级。侧重管理精细化和流程化,并以解决业务领域的运行效率为聚焦点,以数据为重点的部分。(效率提升)
3.成熟度三级。侧重业务领域中部分职能,分工之间的协同一体化,数据流动逐步替代业务流程化管理,关注集成平台化、
数据平台化等对业务协同的优化和改革,以及对组织知识技能的沉淀和创新的支撑。(协同优化)
4.成熟度四级。侧重组织敏捷能力建设,强调如何快速响应客户的各种服务需求,
以数据模型应用与预测和快速决策为重点,驱动组织治理与决策体系的深度改革。(敏捷决策)
5.成熟度五级。侧重围绕组织生态一体化建设为重点,持续推动业务自组织、管理自组织、生产自组织、服务自组织等,
能够通过自组织模式提高对未知风险的应对能力。(生态构建)
3.2诊断与评估模型确立
分两个维度:①业务能力维度。可细分成能力域、能力子域、能力项、能力分项、能力子项、能力点
②成熟度等级维度。1-5级。
3.3诊断与评估实施
1)计划与打分
0分:全不能满足。0.5分能够部分满足,形成了系统性缺陷。
0.8分:大部分满足,在局部执行或非关键内容上存在缺陷和不足。
1分:全部能够满足。
2)权重与计算3)记录与确认
4.3.4整体与专项规划
主要有:对各类需求进行整合与确认、整体规划、专项规划、一致性检查。
4.3.4-1需求整合与确认:
业务领域维需求整合
能力建设维需求整合
技术发展维需求整合
4.3.4-2整体规划: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
在以解决业务效率为主的组织中,“自底向上”更合适
在解决协同与敏捷的组织中,“自顶向下”更合适
整体规划解决宏观问题,有解决思路、框架和原则。
专项规划解决具体问题,形成可用于指导建设、规范设计、控制目标的具体要求。
整体规划的目标是确保信息系统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相互协调和支持。需要使用系统哲学的方法进行,
强调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确保信息系统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2.提高信息系统的协同性和一体化程度。
3.优化资源配置和投资回报。
4.3.4-3专项规划:是指对信息系统中某个特定领域或问题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侧重于解决特定问题或满足特定需求,通常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细化和完善。
专项规划包括:应用系统规划、网络环境规划、云服务规划、数据中心规划、信息安全规划、云原生系统规划。
1.需要清晰明确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使用主体,该主体可以是部门或团队,也需要明确关键责任人或岗位。
2.强调单项领域的规划系统性。
3.技术路线和技术属性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需要进行细致的科学推理。
4.需要配套更加细致的实施路径或计划,以时间为主轴。
4.3.4-4一致性检查
1.规划成果与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规划成果与组织战略的一致性。
2.规划内容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3.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规划内容与组织干系人理解的一致性。
4.3.5持续改进
1.持续跟踪组织的战略
2.感知技术的发展创新
3.关注数据管理和信息安全
4.注重用户体验和用户参与
5.建立一个检测和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