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201-225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
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
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
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0、三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