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再见!边缘型人格障碍!——4.4童年不幸经历的影响
高。此外,在一些情况下,如若曾经经历离别或亲友逝世、事故或案件,且在当时没有获得适当的处置,因而受到严重的情感
创伤时,人也容易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遭受创伤时的年龄越小,影响便越深远。
我们已经分析过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波动剧烈、容易受伤、情绪管理不力的背景因素。如果在构建情绪体系的临界点(
极度敏感的重要时期)时遭遇创伤,背景因素与情感创伤两种要素亦有可能同时存在。
过往创伤如同异物般对人造成威胁,童年经历又会被内化。患者即便因自身创伤感到违和,却无法轻易将之放下,处置难上加
难。不少患者还同时存在矛盾心理。
这些残酷虐待的共性,在于不仅没有将孩子看作需要关爱和守护的对象,反而像对待没有心的物品一样对待孩子——施虐者
甚至没有将孩子看作人。孩子的内心体验不仅未得到关注,反而像脏盘子或破布一样被玷污丢掷。反复遭受这种对待的人,
很难将自己作为独立于他人且能保证自身安全的人,也很难确立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培育出基本的安全感。他们仅有的经历,
便是不知何时自己的身体和心便会被他人用作发泄无常的欲望及怒气的工具,被他人践踏。
对于这类人而言,情绪体验如无法控制的飓风一般,他们不能统合自己的情绪,矛盾情绪并存,陷入解离状态的情况也不罕见
他们面临着比无法保证自我同一性等层级更为严峻的自我崩解的危机。解离性症状,正是这一状态最为直观的表现。
美国精神病学家朱迪思·赫尔曼指出曾经遭受以上经历的人常常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并提出了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
诊断名称。然而,上述名称仍未得到广泛接受。
严重的虐待——特别是xing虐待—是引发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因素之一。然而,相对而言较为平缓温和的虐待和受害经历,
则会作为一种“使失效”环境,促使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生。
比如,许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示曾经遭受霸凌或迫害。此类负面体验,常常导致患者无法对人怀抱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上
容易受伤。
一些专家对此观点持有异议。专家指出,虽然患者事实上既有负面体验也有正面体验,但是由于此类患者原本在人际关系上缺
乏安全感、容易受伤,导致患者只在心中牢记负面体验,从而构筑了恶性循环。
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得到发展的时期,也有很多人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情感创伤后遗症的一种。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逐渐发现,许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似乎不曾有过明确的情感创伤体验。此外,即便遭受同样的情感创伤
既有人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也有人“幸免于难”。现在一般认为,情感创伤体验虽然可能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原因,但
也只是原因之一。
曾经遭受情感创伤的患者容易出现解离性症状,也易伴随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过度警觉、情景再现、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