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中线干部(1)

中线干部(1)

2024-09-12 22:39  浏览数:124  来源:小键人14615587    

内容摘要
本研究在对改革开放 30 年来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大背景下,运用政治精英生涯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中县干部 1978 年以来的变迁和晋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和研究,并提供了中县干部的整
体图像和干部完整的政治生涯历程。
从中县干部的构成来看,中县干部体系是包括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和正处级的四层金字塔。
从干部的家庭出身来看,60%来自于农家,20%来自于干部家庭。从性别结构来看,90%是男性,10%
为女性。从年龄结构来看,主要分布于 35—55 岁的年龄区间。从教育程度来看,全日制教育是空
前绝后的中专一代,在职学历教育则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从专业来看,全日制教育文科和理科都
占一定比重,文理不分的比重最大。在职学历教育则以人文社科为主。从籍贯分布来看,基本都是
地方精英,正科级以下基本都是中县人,副处级以上基本都是非中县的北山市人。在籍贯分布中,
不均衡现象明显,某个地域集中产出干部的精英集群现象突出。
从中县干部的来源来看,主要是三个渠道: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和吸收录用。
从他们的初职获得来看,主要是贯彻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同时关系等社会资源也发挥了重
要作用。干部获得初职后,大多经历了一个专业化的成长阶段,这其中,再筛选机制在他们的单位
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教师从政则是比较鲜明的干部流动现象。同时在干部流动中,干部子弟的
“不落空”现象突出。而单位流动的结果证明,干部资源的多少和单位的好坏往往成正比。
从中县干部的发展轨迹来看,主要有混合型和单一型两种轨迹,并以混合型为主,说明干部的
流动和他们的晋升成正比。从干部轨迹可以看出,中县干部的仕途已经制度化和例行化,一个干部
现在的职位和年龄大致决定了其仕途的发展前景。从干部仕途各个级别的时间间隔来看,晋升为副
科一般约 8 年,副科到正科约 3 年,正科到副处约 7 年,副处到正处约 7 年。干部的仕途轨迹中,
政—党螺旋晋升模式明显,就是先在政府系统历练,然后晋升入党委系统,并不断螺旋上升,这个
模式主要根源于党政分立的制度设计。
在中县干部的仕途中,不同的机构和岗位对干部仕途影响很大,特别是关键机构和关键岗位,
形成了“高进高出”的干部流,从而成为干部的摇篮。在中县,关键机构主要有:党群系统的县委
办、组织部、纪委和团县委等;政府系统的政府办、林业局、教育局和农业局等;公检法机构和重
点镇等。关键岗位主要有: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县
委办主任、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团县委书记、办公室主任和秘书等。特别是办公室主任和秘书,
是干部晋升的重要岗位来源,从而形成了干部仕途中富有特色的“办公室主任现象”和“秘书现象”。
从政绩与干部的仕途来看,1978 年以来,中县实行了一种以激励为主的干部政绩型体制。通过
中心任务和目标考核,这种体制把干部引入为晋升而发展的竞赛中,从而形成了中县 30 年巨变的
制度性因素。但凭政绩用干部必然导致政绩真伪问题,并导致假政绩的不断出现。政绩型体制在中
县演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精英乡镇集团,产生了乡镇党委书记晋升的双强模型,这种双强模型以
经济发展和绝对绩效为基础,使得绝对绩效而不是相对绩效,综合指标而不仅仅是经济指标更能解
释干部的晋升,但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经济发展和经济指标成为政绩型体制的基础。
从关系与干部的仕途来看,关系在干部的仕途中起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从
中县的实际来看,关系类型主要有:家族、干亲、同乡、同学、战友等,这其中,政治家族现象突
出。干部选拔任用中民主推荐政策的实施加重了关系在干部仕途中的作用,并导致了拉票网和关系
6
运作的双环模型的形成。同时,干部的晋升是能力、关系、经济、领导推荐、群众基础、机遇和资
历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是干部仕途中的关键环节,并导致隐性台阶的强化和干部仕途“过度竞争”
的格局。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一个运行良好的政治体系,一定是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的有机结
合,这其中非正式关系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并成为正式制度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干部构成,干部来源,干部摇篮,政绩,关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