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教资

教资

2024-08-18 15:23  浏览数:192  来源:行云流水    

1.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
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品质
(1)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3)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
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4)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14
知识点 4:记忆
1.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有效运用记忆术;
(7)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
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 l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
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8)合理进行复习:合理复习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等。
2.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①及时复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
行。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复习时要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①复习内容要适量;
②要防止复习内容间的相互干扰;
③对内容的中间部分应加强复习;
④复习中应注意安排适当的休息。
(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教师在组织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加
工,有助于学习材料更好地被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知识点 5:思维
1.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
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2)概括性
概括性是指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3 思维的培养
(1)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2)改进教学的方法
①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③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各种思维方法来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④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⑤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思维策略
15
。 知识点 6: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
其他新用途。
(3)反应定势:定势是心理操作活动的积累而形成的问题解决的准备状态,是人们在过去
经验影响下,产生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4)酝酿效应: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
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5)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6)情绪与动机: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
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7)个体的智力水平: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
2.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6
。 知识点 7:学习动机理论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强化
(1)正强化(实施奖励):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
(2)负强化(撤销惩罚)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
2.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之前被强化过的行为)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
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
3.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等人把需要分为七个层次,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
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
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
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是生长性需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3.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教学不再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
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学生知识经验
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
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
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问题的解决。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
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四)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1)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 U 型曲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
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五)成败归因理论
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
六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机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注意:习得性无助感
(六)自我效能感理论
1.含义: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
2.对他人的观察(间接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和生理状
17

知识点 8: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
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平衡。
4.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5.个体差异性: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
速度的不同
18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