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练字文章 理论法

理论法

2020-11-27 11:48  浏览数:906  来源:小键人598833

公众微信:光明微讲堂 新浪微博:理论法宋光明
宋光明 20 法考论述题精华背诵版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 新增)
(一) 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
物,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的本质属性。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
体现。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
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大问题。
第二,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
第三,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三)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
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一)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列毛邓三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
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三)总体目标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
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
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
优越性充分展现。
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求是
最新文章)
1、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实践证明,通过宪法法律确认
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保障了国家治
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要着重
把握:
第一,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具体内容展开,见背诵版相关)
第二,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内容展开,见背诵版相关)
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体内容展开,见背诵版相关)
第四,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具体内容展开,见背
诵版相关)
第五,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具体内容展开,见背诵版相关)
2、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效能
第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科学立法)
第二,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才能真正发挥好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效能。(严格执法和公正
司法)
第三,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
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全民守法)
- 1 -
公众微信:光明微讲堂 新浪微博:理论法宋光明
三、全面依法治国
1、如果问题和法治体系有关,那么,在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时,可以这样回答: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
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
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如果问题和法治国家有关,那么,在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时,
可以这样回答: “全面推依法治国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
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 3、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全面依法治
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
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四、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大意义(20 新增)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
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其主要意义如下:
第一、这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推进全面依
法治国工作的需要。
第二,这是研究解决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第三,这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
法治保障的需要。
五、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
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
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
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总目标的重要意义
总目标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意义。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
第一,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有利于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
动。
第二,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
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推进。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六、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1、为什么坚持?(重要意义)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
经验。
③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
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④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才
能充分实现。
- 2 -
公众微信:光明微讲堂 新浪微博:理论法宋光明
2、如何坚持党的领导?(怎么办)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
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①坚持党领导立法。党领导立法,就是根据党和国家大局、人民群众意愿提出立法建
议,立人民需要的法。
②坚持党保证执法。党保证执法,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
行政工作体制。
③坚持党支持司法。党支持司法,就是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
权,确保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④坚持党带头守法。党带头守法,就是党以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以党内法规管党治
党,使全体党员都成为全社会守法的表率。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为什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重要意义)
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依法治国
的前提和目标。
③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的一条基本经验。
2、如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怎么办)三个必须:
①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
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③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为什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要意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如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怎么办)三个必须:
①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权压法。
③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违法必追究。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要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撑问题。
2、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怎么办)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
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为什么坚持从中国实际实际出发?(重要意义)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基础问题。
2、如何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怎么办)
①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
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②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③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七、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一)科学立法
1、重要意义: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2、怎么办?
①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 3 -
公众微信:光明微讲堂 新浪微博:理论法宋光明
②要恪守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
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二)严格执法
1、重要意义: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2、怎么办?
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
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
设法治政府。
(三)公正司法
1、重要意义: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
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2、怎么办?
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
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全民守法
1、重要意义: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
法律权威要靠 人民维护。
2、怎么办?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
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
(五)法治监督
1、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立足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是党
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完善的制度保障,包括国家法律监督体系和社会法律监督体系。国家法
律监督体系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具有国家强制力,是党
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核心。社会法律监督体系指政党、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监督,
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
2、构建完善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
(1)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中居于重要支撑地位,是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
(2)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
系的重要内容。
(3)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既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治建设的一个
主要环节。只有加强法治监督,才能有效推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
八、社会主义法治实践
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展开细节见前)
九、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
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
理基础。
(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
1、1963 年,浙江省诸暨县(今诸暨市)枫桥区创造了以“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
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为主要内容的“枫桥经验”。
2、新时代的“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权益保障渠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
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
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自治、法
治、德治相结合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其主要意义如下:
第一,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治理主体和中心,为了群众、
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多种手段结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穿于多元化纠纷解
决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 4 -
公众微信:光明微讲堂 新浪微博:理论法宋光明
第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
系,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
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
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推进法治
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
合理的律师队伍。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
愿者队伍建设。
3、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德法
兼修,培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十一、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要义:十个坚持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见前文)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见前文)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就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1、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
要坚持立法先行,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2、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法律的生命力在干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加快建设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做到有法必
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
3、加快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
必追究,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4、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有力的法治保障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至关重要。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
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全
面依法治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完备的
制度保障。
5、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
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五)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
- 5 -
公众微信:光明微讲堂 新浪微博:理论法宋光明
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总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
础,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要在“三个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三个一体建设”上用劲,努力形成党领导立法与
立法机关科学立法、党保证执法与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党支持司法与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党
带头守法与全民守法紧密结合、统筹推动的新局面。
(六)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是党和人
民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依宪治国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
体、普通公民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依宪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
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党必须带头遵守宪法法律。
(七)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依法治国这十六字基本方针,既涵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法治建设的基
本环节,又明确了每个环节的重点要求,形成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
法立法
(2)必须建设法治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
执法。
(3)必须坚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
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必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
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八)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方法: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1、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
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的关系的集中反映。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和法的统一关系,集中体现在党领导立法,
党保证执法,党支持司法,党带头守法。
2、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关系。
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3、必须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
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4、必须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
(1)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概念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
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要完善以“1+4”为基本
框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即在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
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 4 大板块。
(2)党内法规的重要意义
第一,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加
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第二,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全面从严治党能否持续、能否取
得彻底胜利,根本上就看党内法规体系能否不断完善并得到有力执行。
第三,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
第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
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
要求更严格。要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确保党
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九)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见前文)
- 6 -
公众微信:光明微讲堂 新浪微博:理论法宋光明
(十)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1、为什么?
(1)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
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
(2)我们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主要是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
具体行动和工作来体现、来实现的,他们的信念、决心、行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2、怎么办?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关键是要做到:
(1)要守法律、重程序,这是法治的第一位要求。
(2)要牢记职权法定,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3)要保护人民权益,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
(4)要受监督,这既是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也是对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
制度保护。
十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凡是宏大的问题,不知道怎么
答,就答三者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人民
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十三、有机统一的写作框架
有机统一的基本句式结构如下:A 与 B 要有机统一。首先,我们不能只要 A,不要 B;
其次,我们也不能只要 B 不要 A。总之,我们必须 A 的基础上尽量追求 B,以达到二者的最
佳结合。
十四、司法责任制
1.司法责任制的内涵。
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主办人员终身负责制。错案必追责:追究故意和重大过失责
任,不追究一般过失责任。
2.司法责任制的重要作用
构建权责对应统一的法官司法责任制,对司法主体的法官实行案件责任终身负责和责任
倒查问责机制,是确保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实现公正司法的必要制度保障。
(1)可以让司法更公正,审理与裁判的合二为一,增强法官对诉辩双方争议事实的真
实感受,提高了裁判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可以让司法更高效,“让审理者裁判”排除了层层审批的行政化运行模式,减少了
审理与裁判的环节,提高了司法的效率;
(3)可以让司法更权威,“由裁判者负责”相配套的责任机制、公开机制、说理机制和
监督机制,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
改革的获得感。
十五、宪法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
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在各种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中,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2、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指国家各权力之间互相制约,以保障公民权利。在我国宪法中,权力制约
原则表现为监督原则。
(1)宪法规定了人民对国家权力活动进行监督的制度。
(2)宪法规定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权。
(3)宪法规定了不同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内部不同的监督形式。
十六、民法典
- 7 -
公众微信:光明微讲堂 新浪微博:理论法宋光明
(一)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
2.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3.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4.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编纂民法典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
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切实做好民法典编纂工作,必须遵循和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民法典在坚持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民法典成为新时代保护
人民民事权利的好法典。
三是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民事立法和实践经验,以
法典化方式巩固民事法治建设成果。
四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五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增强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性、完整性。
(三)民法典的鲜明特色
第一,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 70 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
民族 5000 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
第二,民法典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第三,民法典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
利平等保护。
第四,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四)立体布局民法典的全面实施
1、立法。要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2、行政。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
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
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3、司法。各级司法机关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要加强民事
司法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
4、守法。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
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记不住以上内容,或者没有考到你记忆的内容,那么,考生也不必慌
张,请务必牢记 论述题“材料即答案”的命题特点。论述题本质上是一个阅读
理解题,考生审出采分点后,以自己掌握的法治理论基本知识,带着采分点,
以自己所掌握的法治理论基础知识分析材料,找到与每一个采分点有关的的材
料,认真写作每一个采分点,采取“n(采分点)+2(观点段和结尾段)”的谋
篇布局方法答题,同样可以获得 70%左右的分数。
祝大家都能顺利收获 20 年的小礼物!
- 8 -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