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练字文章 教资

教资

2022-09-07 17:23  浏览数:416  来源:小键人5472692    

1.学校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和知识。
2.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含义)。施教要求:循序渐进。
阶段性(含义)。施教要求:分阶段施教。
互补性(含义)。
施教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不平衡性(含义)。
施教要求:抓关键期。 差异性(含义)。
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的匀速运动,
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的表现:
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环境。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素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的取舍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观念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观念
2.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3.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
4.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4.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3. 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的发展,人们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社会和人的因素。
1.社会依据。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一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二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总要求: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 质量标准: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3. 培养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
4. 时代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美育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指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术性很强,
学生可升到大学以上;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
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2.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只有一轨,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
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分段。 3.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
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有其优点。
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五)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理想型的师生关系
(一)尊师爱生
现代“尊师爱生”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二)民主平等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
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
(三)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四)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古德莱德提出了五种处于不同层次、具有不同意义的课程 一是理想的课程,
二是正式的课程, 三是领悟的课程, 四是实行的课程, 五是经验的课程。
分科课程的特点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优点:①重视每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②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系统的知识
③有助于阻止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缺点: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相关的实体。
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优点:①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发展需求;
②有利于学生把来自学术与非学术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③有助于减少科目繁多的现象。 缺点:①忽视每门学科自身逻辑;②教材编写、教师授课以及学生评估方面困难。
制约课程的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的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
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泰勒原理”。 (1)确定教育目标(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